作为国际哲学学院(IIP)第二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院士,他以“具体形上学”理论打通中西哲学脉络,更以对“事”概念的创造性解构,为现代人理解存在之意义开辟新径。
杨国荣(左)与川观新闻记者
治学之路
从弄堂少年到国际哲人
1957年,杨国荣出生于上海。不过,他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浙江诸暨度过的——这片曾孕育王冕、杨维桢等文化名士的土地,似乎也为他的哲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我舅舅是‘三八式’干部,那时几乎借光了他的书。”小学二年级杨国荣回到上海,他回忆在舅舅的书架上,自己尤爱《资治通鉴》等史籍。
“历史中的人事变迁、兴衰更替,让我对‘人何以存在’‘文明何以延续’等问题产生了朦胧的追问。”这种对历史纵深感的体悟,成为他日后哲学研究中“史思互鉴”方法论的萌芽。
杨国荣在世界哲学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受访者供图
杨国荣的青年经历,浓缩着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汗水与思辨中求索的过往——1976年,中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装卸工,汗水与尘土的“事上磨砺”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意涵添上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注脚。1978年,杨国荣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在冯契油印本讲义《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吸引下,两年后选学业方向时,他毅然选择哲学专业,数年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冯契倡导的“哲学史与哲学研究相统一”方法论对他影响深远。杨国荣曾回忆:“冯先生讲庄子‘庖丁解牛’,不仅分析文本,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将‘依乎天理’的智慧转化为现代认识论。”这种将古典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治学理念,成为他日后构建“具体形上学”体系的重要根基。
2005年,杨国荣(右)与冯契。受访者供图
青年时代的多元经历——从历史阅读的启蒙、农村劳动的实践体悟,到搬运工生涯的现实观照——共同塑造了杨国荣哲学研究的多重特质:历史的纵深感、实践的导向性以及中西汇通的全球视野。
“哲学是对世界的追问,也是对自我的省察。”面对西方学者“中国有无哲学”的质疑,他从容回应:中国没有西方的“philosophy”概念,但这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哲学。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就以“性与天道”为追问的对象,其中便包含普遍的哲学问题:性涉及人性以及人的存在,道则关乎世界原理,与之相联系,“性与天道”关切的问题,便是如何理解人、如何理解世界,这正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的特殊贡献。
以事观之
解构人与世界的哲学密码
就像AI生成的诗歌再美,若没有人类在“事”中赋予价值,就只是字符排列。在“事”的哲学中,科学实验中的物理现象因人的介入而成为“事件”,伦理关系中的“亲子”之情也需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被感知。这种动态的、实践的视角,为破解西方哲学中“主体—客体”二元对立提供了中国方案。
杨国荣与辛格教授。受访者供图
中哲西渐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
“《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等著作被不少学校列为必读参考书。”杨国荣抚摸着相关著作,同时指出,文本译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激活传统智慧的现实生命力。“中国哲学从‘被解释者’转变为‘对话者’,这背后最强大的支撑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带来的变化。”
杨国荣著作。受访者供图
对
话
中国哲学可以为世界哲学提供资源
治学路径:
史与思是统一的、互动的
杨国荣:我总体上的一个治学路径是史与思的统一,就是历史和理论思考是不能分开的。从治学过程来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主要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主,但即使是以历史为主,也不是只梳理材料,就历史而历史,而是始终在历史的考察中又渗入理性的观照,这是我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这一时期,我更注重哲学的理论思考,但同时又留意历史考察。当然,史和思始终是互动的:第一阶段包含了对历史的理论性思考;同样,第二阶段并非与历史的关注无涉,两个阶段虽有侧重,但非严格分离和对立。
记者:在第二阶段,您陆续出版了“具体形上学”系列著作,“具体形上学”被选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示例之一,这些著作一以贯之的观点是什么?
杨国荣: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我的研究方向从历史考察转入理论分析,主要标志性成果就是形而上学,我提出了“具体形上学”概念,到目前已经写了6本书了。包括《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等5本已出版的著作,第6本《以人观之,走向人性化的存在》即将出版。这几部著作一以贯之的主脉,就是“具体形上学”。“具体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智慧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界。与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或“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不同,“具体形上学”以存在问题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与成物和意义生成的历史过程、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为指向,多方面地展现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具体性。
总体上,我的思考主要围绕如何理解人与人的世界、怎样成就人与人的世界,试图揭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意义。
记者:“以事观之”不仅是哲学方法论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照。其核心内涵是什么?
杨国荣: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念,“事”就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这一概念与philosophy类似,在中国哲学中,相关的智慧追求在传统中主要表现为“性道之学”。同样,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都需要做“事”。离开“事”,人本身便难以生存,但用“事”这一概念来表述这类活动,则只有中国才有。
从“事”的角度去解释、理解人类生活,并不是说,作为“事”的人类活动只有中国才有,事实上,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参与,也是通过他们的做事过程来展开的。无论从东方来看,还是就西方而言,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都以“事”为本源,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并没什么差别。
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哲学有“事”这一类概念表明中国哲学大有可为:中国哲学中的不少概念是其他文化传统所缺乏的,这些概念有助于推进对世界以及人类生活更为深广的理解。
中国哲学应当积极参与到
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之中
杨国荣: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超越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本身。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同时意味着回归哲学的本原形态。“世界哲学”也可以理解为智慧的现代形态或者说现代形态的智慧。这样看,它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同时包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内涵。作为智慧的形态,哲学既超越知识的限度而表现出普遍的向度,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的关怀。与之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从更普遍的人类价值的角度,理解世界对人的意义。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及世界哲学之间的关系?
杨国荣: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是在各自传统下相对独立地发展的,而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哲学第一次可以在实质的意义上超越单一的理论资源和传统,真正运用人类的多元智慧推进对世界的理解,并使哲学思考本身得到深化。
从狭义上说,当世界哲学与中国哲学相对时,它可能比较多地指西方哲学。就广义而言,世界哲学当然应该包括中国哲学。从更广的意义上看,不仅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属于世界哲学。世界哲学的视域,既没有否定中国哲学之意,也不存在仅仅突出西方哲学的取向。
在当今的时代,中西两大思潮已经相遇,任何哲学的思考和建构,如果仅仅单一地上溯某种传统,都很难有什么生命力。我们需要形成更为宽广的视野,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纳入世界哲学的视野中,这样,哲学的建构才可能具有理论意义,这也意味着从人类认识和世界的视域来考察问题。
记者:“学无中西”是您一直奉行的治学理念,如何理解和践行?
杨国荣:“学无中西”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20世纪初提出的,王国维指出,“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学无中西”的眼光说到底就是一种世界文化的眼光,背后所体现的是对世界文化的尊重。从事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不能仅仅守着自身的传统,当然也不能匍匐在另外一种传统之下。我们需要有中西文化相互融通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
站在世界哲学的高度和视野下反观不同传统,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今天进行哲学探索的必要资源。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斥关系,相反,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西方哲学包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以构成进一步思考中国哲学的重要参考背景。
中国哲学并不仅仅是既定的、历史的东西,它处于生成过程中,具有开放的性质,当代中国哲学同样需要进一步发展,唯有如此,中国哲学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冯契先生在20世纪提出的主张,即中国哲学应当积极参与到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之中,应该到世界的舞台上去亮相,进入世界哲学的共同体之中。在我看来,对中、西哲学的资源加以会通,是今天思考哲学问题所不可或缺的。
记者:要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中国哲学如何提高话语权?
杨国荣:中国哲学的话语权,我认为与两个要素密不可分。一是背景性要素,一种文化形态要获得国际话语权,与这种文化形态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综合实力息息相关。这几年中国哲学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二是内涵性要素,即真正形成为其他文化形态所承认的创造力量和意义。中国哲学的话语权绝非口号之争,而是依赖于扎实的学术原则,唯有真切地展现自身文化创造的意义和内在力量,才能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尊重和认可,这也是获得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前提。
多元路径
彰显中国哲学独特价值和魅力
记者:中国哲学如何进一步展现在当今世界的独特意义?
杨国荣:中国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的独特价值之一在于对人的关注,强调如何成己成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比如儒家所倡导的“仁”,便着重于对人的内在价值的普遍肯定,这与西方哲学首先关注个体权利有所不同,它同时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关爱和尊重,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哲学也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如道家的辩证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处理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中国哲学不仅仅属于中国。在汲取多重资源、对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进行创造性阐发方面,中国哲学可能会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哲学不仅具有在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丰厚智慧资源,而且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理论品格,能够以开放的胸襟和心态接纳、汲取人类文明(包括西方哲学)发展成果。历史上,中国哲学曾以此消化、融合外来的佛教思想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今天和未来,从自身所蕴含的丰厚思想成果以及开放的立场出发,中国哲学同样可以会通西方哲学,进而深化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研究和认识。
记者:不同哲学形态在现代要展现创造性,在与世界哲学对话的背景下,中国哲学应怎样平衡传承自身传统与实现创造性转化?
杨国荣:中国传统哲学对问题的讨论和表述有自己的特定方式,后者有别于现代形态,从现代看,它在语言形式、问题内涵等方面,都需要加以转化,这也是中国哲学的近代化或现代化过程所无法回避的,如果缺乏现代形态、停留于既有的话语体系,中国哲学与其他哲学系统便很难对话;同时,现代中国哲学也需要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以成为世界范围内百家中的一家。
概要而言,在与世界哲学相遇之后,进一步面临如何对话的问题,这里需要避免三种趋向,一是在西方话语面前亦步亦趋;二是囿于传统,固守“以中释中”;三是仅仅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主张”“要求”之上,空喊“创新”“结合”“自作主张”,却不愿踏踏实实地研究具体问题,以形成建设性的研究结果。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在哲学研究中始终保持着激情,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您是如何保持这种激情和创造性活力的?
杨国荣:从学术角度来说,保持一定的创造力或精力,需要具有学术兴趣。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是创造之母,如果没兴趣的话,是做不好的。学术兴趣也可以使人在研究领域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当然,学术兴趣与自己的学术积累也具有相关性:没有一定的积累,便会停留在比较贫乏的思想状态,所思所想都会受到限制,难以形成新的问题领域。积累越多,未知的领域越广,兴趣就会越浓厚。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记者:对于正在学习哲学的学生或者年轻的哲学从业者,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杨国荣:除了保持学术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自己思考和学习为主,这是个基本的方向。迄今为止我有100余位学生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作为导师,较之事无巨细的指点,我承继了我老师冯契先生的风格,更加强调“自学”的意义,鼓励他们勤奋阅读、大胆思考,强调应以自我学习、自我充实为主。
一方面,需要多读中外经典,多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形成思维的张力。要透过它们努力学会哲学的思考,懂得真正用哲学的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习惯只能通过阅读哲学家的著作而逐渐形成,没有捷径可走。
另一方面,希望大家既要切实关注科学发展、人类命运等各种现实问题,也要高度重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中国哲学可以说是无尽的思想宝藏,其中有很多言简意赅的表述,包含不少令人回味无穷的意义。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张载在阐释“思”和“勉”时,曾概要指出:“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意即不能仅仅停留在思和勉的状态中,而是需要努力而为、勉力而行,否则可能无法达到自由的化境。年轻人应当以张载之言为鞭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后努力践行。
记
者
手
记
以“事”为舟,渡哲学江海
来源: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202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