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在家庭中筑牢爱与敬的根基

杨朝明
2025-05-08
来源:《走进孔子(中英文)》2025年第2期

人道之极,莫过爱敬。人之为人,最不能离开的首先”“二字。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智慧和深厚情感,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如同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成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课堂,爱与敬则是这堂课的核心要义。从家庭中培养爱敬,进而延伸至社会和国家,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络,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家庭:爱与敬的温暖摇篮


社会由人组成,立人之本在家。《论语》开篇第二章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人也。为需为,为人之本自然在孝悌、在家庭。养不教,父之过,有教养的君子出于有教养的父母和家庭。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更是爱与敬最初的培育土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家庭,家和万事兴这句俗语,生动地体现了家庭和谐对于个人幸福、事业成功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关爱、子女对父母由衷的敬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互助,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温情与爱的画面。这种爱与敬,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种道德的传承和责任的担当。

图片

汉瓦当中的“家”字

自幼及长,父母一直教导我们要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蕴含着爱与敬的教育。比如,吃饭时先请长辈入座,逢年过节给长辈拜年问好。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却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们传递着尊敬长辈的观念。孔子说: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孔子家语·正论解》)传统的孝道教人孝顺而不逆子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家庭没有把握好教育的方向。父慈子孝、兄恭弟悌、长惠幼顺等,强调每个人名与实相符、责任与义务统一。而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更体现在对子女品德修养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上。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给予肯定和赞扬。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会关爱他人、感恩生活。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家风家训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许多名门望族都有世代相传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这些家训中无不强调爱与敬的重要性。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教导子孙后代要尊老爱幼、和睦邻里、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这些家训不仅是家族成员行为的准则,更是爱与敬的具体体现。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这种家庭氛围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让爱与敬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片

《曾国藩家书》书影


二、孝悌:爱与敬的根基所在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爱、敬就来自孝悌。《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记孔子之言曰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爱的培养来自对父母的情感,敬的生成来自对兄姊的尊重。孔子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孝悌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孝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赡养;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互助。孝悌是爱与敬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是培养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古往今来,无数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如黄香温席、子路负米等,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深厚情感,更展现了孝道的力量。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的内涵依然不变。我们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我们还要传承孝道文化,让下一代明白孝的重要性,将这一美德代代相传。

图片

(传)明·仇英绘《子路负米图》

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互助。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是最亲近的人,他们一起成长,共同经历生活的喜怒哀乐。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互助,不仅能够增进家庭的和睦,还能培养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当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时,家庭就会充满温暖和欢乐。相反,如果兄弟姐妹之间矛盾不断,家庭就会陷入纷争和痛苦之中。因此,我们要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学会包容、理解和关爱对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中,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友爱,这看似简单的日常点滴,实则是在培育人性中最柔软、最珍贵的部分。子女对父母的孝,是感恩生命的给予与养育的艰辛,是在每一个陪伴的瞬间、每一次贴心的关怀中体现;兄弟姐妹间的悌,是共同成长的扶持,是在嬉笑打闹与相互包容中建立的深厚情谊。孝悌不仅是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更是延伸至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品德。一个人如果在家庭中能够做到孝悌,那么他在社会上也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正如《大学》中所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个连自己家人都不懂得关爱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去关爱社会上的其他人。因此,我们要从家庭入手,培养孝悌之心,让爱与敬在家庭中生根发芽,进而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三、从家庭伦理到社会、政治伦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家庭伦理推演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家庭的延伸,国家则是社会的集合。从家庭中的爱与敬出发,推而广之,形成了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就是回家的文化,回望家庭,才能找到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为世人点明了孝道的不同层次,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孝道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能养是孝道的基础,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安享物质生活,这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责任,也是孝道的物质根基;而弗辱则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子女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都不能给父母带来羞辱,要时刻注意维护父母的尊严和声誉,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慰藉,这是孝道在道德层面的要求;尊亲则是使亲尊、使父母尊荣,这就是荣亲,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大孝尊亲,短短四字,蕴藏着至深至重的孝道真义,其内涵远非日常侍奉的琐碎与物质供给的浅薄,而是升华至为亲荣身的崇高境界。当一个人毅然将视野拓展至社会,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之中,凭借自身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时,便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份至高无上的孝道。

当我们综合观察中国传统伦理时,会清晰地发现一条中国文化的温暖脉络,它贯穿了家庭、社会与政治。孝道深深扎根于家庭生活,却又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不断向外延展,成为塑造社会关系与政治生态的核心力量。孝悌,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一种行为准则,也不是为了遵循而遵循的刻板教条。它是我们踏上道德与情感修行之路的起点,是爱与敬的最初源头。将源自家庭的孝悌之道推而广之,它便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社会上,孝悌化作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四海之内皆兄弟就不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切实可行的相处之道。有了孝悌的根基,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不易,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也能展现出友善与关怀。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些小小的善举都是孝悌在社会中的生动体现。

当孝悌融入政治伦理,更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领导干部被赋予父母官的称谓,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真正的父母官,会像父母关心子女一样,将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给予他们关怀与爱护。这种关怀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上级对下级的关爱,如同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与悉心照顾,让身处职场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下级对上级的敬重与拥护,也如同子女对父母的信赖与依靠,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这种基于孝悌的政治伦理,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怪中国先圣、早期典籍常常说到民之父母这样的话题,原来它是基于爱敬的深层情感。经过不断推演与升华,孝悌成为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坚实基石。我们践行爱与敬的社会伦理,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信任,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家治理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只有当家庭都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图片

《大学》书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与敬的伟大力量。中华孝悌之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让整个社会充满温情。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便在这由孝悌编织而成的温暖脉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历久弥新,传承千年。


四、弘扬传统美德从家庭开始


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过,爱与敬是不可偏离的最高标准。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又说:政者,正也。(《礼记·哀公问》)爱与敬相辅相成,守住爱与敬,就是守正。守正创新,必须以爱与敬为根基或主脉。当前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与敬的美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

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能够为个人提供情感支持、精神寄托和成长动力。同时,家庭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家庭的教育和熏陶,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良好的家教和家风,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家教和家风,能够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担当、敢于拼搏。

为了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的立法和制度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其次,要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和创新。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中的精华,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家风家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激励家庭成员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弘扬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局面。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读书足贯古今事,忠孝不迷天地心,这些表述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众多家庭家风的主旋律,也为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从家庭到社会政治的这一理路,也要求为政者特别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建设,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家庭的稳定保障国家的稳定。同时,为政者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做到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为民众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古代的包拯,不仅在家庭中是一个孝顺父母、关爱家人的好儿子、好兄长,在为官期间,更是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为百姓伸张正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包青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培养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和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才能。又如,近代的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虎门销烟,抵御外敌入侵,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爱国精神,正是源于家庭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从家庭开始,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着眼于爱和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是爱与敬的温暖摇篮,孝悌是爱与敬的根基,从家庭伦理推演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以家庭为基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让爱与敬在家庭中绽放光芒。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