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文明的晨曦中,曲阜的杏坛与药香,编织着华夏智慧的经纬,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也在齐鲁大地上悄然流传,仁者爱人,医者济世,儒家与中医,在曲阜交汇出璀璨的文明之光。这束光穿越了千年的风霜,至今仍在曲阜人的生活中静静流淌。
儒家崇尚中庸和谐,中医追求阴阳平衡,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而医乃仁术的训诫,正是儒家仁爱精神的延续。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尘封的古籍,而是代代相传的基因,儒学和中医,应该说是源远流长,理同道合。
从东方圣城曲阜来看,儒学和中医理念融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诗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还有记载,就是孔子无病而自灸。还有孟子,欲治七年之病,须取三年之艾。这些记载都是早期文献里面,关于儒学和医学他们之间的理同道合。第二个方面,就是儒学早期的创始人,孔子孟子他们,在医学方面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孔子73,孟子84,在当时来讲非常的长寿。孔子自己,他就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孔子和孟子他们早期就是长寿的典范。第三个方面,就是早期的儒学,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理念,就是要注意养生,要注意长寿,孔子就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都说明儒学和医学他们都是理念相通的,都是相互融合的。
你看,古人早已将儒学与医道融会贯通,在诵读圣贤书的同时,也研磨济世良药。这里不仅是礼乐之乡,更是中药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见证着医养智慧的代代相传。论语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在非遗尼山宴的基础上,融入了中草药本草膳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养生药膳。药食同源,寓养于膳。让食客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起到了养生调和的功效,适合四季养生,老少皆宜。
这是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他是山东曲阜人。因为他善用石膏,所以人称石膏孔。这个缸就是用来窖藏药香用的,因为这个药香,它是有好多味中药合和而成的,它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发酵,才能形成药香独有的味道,它经过窖藏转化之后,药香的味道会更加醇厚。庭院深深,师徒授受,不仅是学问的传承,更是护佑身心之道的延续。
时光流转,当晨曦再次洒满曲阜,古老的智慧并未远去。你看,曲阜这片儒家文化的厚土,也让中医药文化在这里找到了更深的生活根基。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传统,老一辈的养生秘方,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社区里的中医义诊健康讲座,将专业的指导送到家门口,就连年轻人,也对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医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国粹,而是融入了曲阜人日常健康生活的一部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