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 陆卫明 |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意蕴

曹芳 陆卫明
2025-06-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4期P9—P10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就赓续中华文明作出深刻阐述,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引。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明理论,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新时代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重大意义。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历史性考察,在深度解析人类文明史的基础上揭示了文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其中包括文明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这些思想为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继承者和发展者。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以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宝贵经验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课题。在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英勇顽强的奋斗,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推动中华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道路”。

“赓续发展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历史自觉。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扶大厦于将倾”,中华文明才得以绝处逢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进文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二是明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三是提出要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


现实逻辑: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转变,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革,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习近平贯通历史和未来、中国与世界,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新的阐析。

这些阐析回应人民关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回应时代关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回应世界关切,为破解人类文明困局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围绕赓续中华文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屋建瓴地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深刻内涵、赓续原则和建设路径,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从四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作出的概括。

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史脉络、精神标识及突出特性,深刻诠释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内生逻辑,为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遵循。

深入阐发了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原则遵循。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既立足国内又放眼世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深入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方针和原则,为推动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回答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基本路径。习近平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加强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中华文明形象传播等层面,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做出全面系统的部署。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以创造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对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破解21世纪人类文明困境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围绕中华文明的基本主题、独特价值、发展脉络、精神特质、突出特性、赓续原则及建设路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展现出强大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独特基因以及独特优势,深刻阐释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径,既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思想宝库,也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内涵上重视“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衔接,注重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在理论逻辑上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在实践指向上深刻解答了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擘画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图景。

(二)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明提供了实践指引。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作为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与理论建构中彰显出真理力量,对于凝聚赓续中华文明的社会共识、明确创新发展中华文明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的亲自引领和推动下,中华文明传承弘扬工作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实施路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已经转化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极大地增强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继承传统”和“追赶时代”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彻底打破了以“古今新旧”“传统—现代”框架解释中国文化道路的固化思维模式,使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历史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

(三)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和理念,为破解21世纪人类文明困局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及历史观亟待更新。习近平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是对当前逆和平发展、逆全球化潮流的正面回应,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和文明观支撑。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一种文明交往的新逻辑,超越西方中心论,破除东方从属于西方、落后从属于先进的旧思维,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各国合作交流,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4年6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