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至23日,首届“近世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孔子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暨伽达默尔文献馆共同主办。来自孔子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以“‘近世哲学’的内在演变理路:宋元明清千年学术通观”为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并就关键问题交换了看法。
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研究员提出,从思想史上看,中国文化演进中出现了三次大变革。孔子作为第一次大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人生、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形态。朱子则是第二次大变革的代表性人物,在此次变革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异质思想相融合的趋势,集中表现为朱子哲学体系对于佛教观点的吸收。自清末以降,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三次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将中国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相融合。他认为,通观自宋以降的学术发展历程,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如何适应时代之变,能为当下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叶金州副院长指出,在科技与社会快速变革的当下,哲学学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的哲学不是回到某种文化情结的附庸式的哲学,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原创驱动力、现实穿透力和历史深度的哲学。他认为,通过对自宋以降千年文脉的梳理,可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视野。
浙江大学吴根友教授深刻剖析学界现存研究困境,呼吁学者向外“走出半步”,回归胡适提出的“近世哲学”概念,以通观自宋以降千年学术的视野看待思想流变历程,更加全面地展现“近世哲学”的演变理路和不同时期的学术特点。他强调,“近世哲学” 研究对“第二个结合”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提供丰富历史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朱人求教授以朱子学与唐宋变革论、阳明学、乾嘉学术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揭示“近世哲学”的千年演变历程。他认为,朱子学包括宏大的形上学体系和贴近人伦日用的行为规范,不仅影响了南宋以后元明清时期的思考方式和治国理政的模式,还规范了元明清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影响力持续至今。元明清哲学始终与朱子学保持对话、继承与批判,因此,研究朱子学不应局限于朱子,更需要以通观的视角审视朱子影响下的千年学术演变。
本次研讨会彰显了通观“近世哲学”的深刻学术价值,有助于学者跳出门户之见,明晰宋元明清儒学发展中各个学派的内在联系,改善学界碎片化研究现状;同时,也为推进“第二个结合”等时代课题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助力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根据“朱子学研究”公众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