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贵|“健”“顺”之意涵及其对生生的影响——以《周易》为中心的讨论

2025-08-27
来源:《周易研究》

摘 要

依《周易》,万物化生源于乾、坤的交合互动,乾之性能为“健”、坤之性能为“顺”,乾健、坤顺源于生生,乃生生畅通、成就的两个基本元素,且此两个基本元素性质各异而互补。刚健、柔顺由于性能丰富而多向度地展示出对生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和保护生生的顺利展开与成就。不过,由于刚健、柔顺之于生生的作用为技术特性,是乾、坤在生生中固有合理位置和角色所表现出的性能之实现,乾、坤的交合互动只有遵循固有法则方能积极地展开。因此,刚健、柔顺作为乾、坤之性能反哺于生生,亦必须遵循基础性条件,这就是“中正”“定位”和“积德”。今人应当全面、准确地认识刚健、柔顺之于生生的意义及其丰富性,并领会刚健、柔顺影响生生的条件。


关键词:健;顺;生生;《周易》



正文



《易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乾主大生,坤主广生,乾即阳,坤即阴,故谓阴阳交合化生万物。而作为化生万物的矛盾双方的乾和坤,其各自所具的特性是“健”和“顺”,《易传》曰:“乾,健也;坤,顺也。”(《说卦》)这意味着:第一,健、顺之德乃生生本有;第二,健、顺之德对生生必有其特殊意义。那么,作为生生本有的“健德”(刚健)、“顺德”(柔顺)有那些具体的内涵?这些内涵又如何影响生生?其影响生生需要怎样的条件?


一、健德与顺德


这里的“德”不是道德之“德”,而是指性能,即“健”之为乾的特殊性能、“顺”之为坤的特殊性能。张载说:“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两体,健顺而已。”就是说,“健德”“顺德”是气之两体。那么,作为气之两体的“健德”“顺德”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呢?

(一)健德

诚如上述,乾为大生,“健”乃乾之德,所以“健德”乃生生本有。那么,“健德”性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易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传》)所谓“万物资始,乃统天”,即刚强健行、统领万物;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即大公无私、万物自生;所谓“大明始终,六位时成”,即光明恒照、位中且正;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即生生不已、独立自任。由此,或可将“健德”性能精要为“刚正强大”“健行不已”“自立无私”。

其一,刚正强大。《易传》云:“乾,健也。”(《说卦》)虞翻解释说:“精刚自胜,动行不休,故‘健’也。”既然“健德”“精刚自胜”,则具刚强之义。事实上,《周易》中诸多卦寓有刚强义。比如大有卦,《彖传》曰:“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大有卦乾下离上,刚健指乾而言,离为文明,所以是刚健而文明。六五有乾阳相应,所以是应乎天因时而行。这就是说,大有卦内具刚强的性能。再如大畜卦,《彖传》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大畜卦乾下艮上,乾为天,所以刚健;艮为山,所以厚实;乾为日,日照山下,光芒四射。乾之德刚健而尚贤,健而止,是为至大正道。可见,大畜卦内具刚健笃实的性能。张载继承了《周易》之“健为刚强”的思想,他说:“健、动、陷、止,刚之象。”(《张载集》,第52页)“刚”就是运行不止,就是陷而不馁,就是止恶制邪,而“健”与动、陷、止同义,所以是刚正强大之象。朱熹认为,阳气必刚,乃自然之理,他说:“盖天地之间,有自然之理,凡阳必刚,刚必明,明则易知。”阳气必然刚强,刚强必然明澈,明澈便容易认识。但“健”禀阳气,所以必然刚强也,朱熹说:“健是禀得那阳之气……且如狗子,会咬人底,便是禀得那健底性……又如草木,直底硬底,是禀得刚底。”(《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9册,第575页)就是说,健之刚正强大源于阳气,既然“健德”因禀阳气而有,则“健德”乃生生而有;而且,乾之“健德”也表现在善恶、精粗上,即善恶、精粗分明,没有任何妥协,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暧昧,处事果断。朱熹说:“乾道者,是见得善恶精粗分明,便一刀两段斩截了。”(《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5册,第1490页)王夫之认为“健”是乾之根本特质,他说:“在乾唯健……乃天下之理,虽甚深而不易测,然唯有所怠废者则有所疑惑。纯乎健而自强不息,则无所凝滞,而吉凶消长自可旁通其数。”人能“至健”,便自强不息,无所凝滞,生命之吉利或凶险、消亡或发展,都能掌控在手中。因此,王夫之解释大壮卦说:“唯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296页)要求人们积累其刚以巩固其德。戴震认为,刚强是生生之根本,生而有形者必坚,生而有气者必强,生而有神者必巧,生而有知者必智,这里的坚、强、巧、智等皆为“刚强”义,有了刚强,生生不已,生生者圣。戴震说:“物之离于生者,形存而气与天地隔也。卉木之生,接时能芒达已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是故气不与天地隔者生,道不与天地隔者圣,形强者坚,气强者力,神强者巧,知德者智。”因此,如果物离于生,则只是形存而气与天地相隔,便不能提供养生的资源,所以不能强健,也就不能表现坚、强、巧、智之特性,因此,强健源自乾,乃生生之本有。熊十力认为,刚健就是创新不已,是道体的运行,而且有其内容和轨道,熊十力说:“本体是流行不息的,是恒时创新的。《易》曰日新之谓盛德。是至刚至健的,是其流行也有物有则,而即流行即主宰的。”生生不已,永恒创新,是谓“盛德”,亦即至刚至健。可见,对儒家而言,“健德”就是生生所以不已的源泉,亦是避免伤害的保障。王夫之说:“守健以自持,积刚而不变,则不失其常度,而可以无咎。”(《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108页)因而熊十力说:“故《易》称乾德,特以刚健为主。乾之为仁,正以其刚耳。”(《明心篇》,载《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210页)

其二,健行不已。《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即天,所以“健”乃乾之性能,此性能即生生不已、永无停息。程颐认为,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道体运行不已”之意。程颐说:“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7册,第3187页)道体的运行不分日夜,不分寒暑,不分东西,不分南北,未尝停息,所以健行不已。而“乾”即天即道体,程颐说:“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天、乾不二,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乾之“健德”当然不息。朱熹认为,生生不已非至健不能。朱熹说:“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义,此独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复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周易本义》,载《朱子全书》第1册,第105页)也就是说,“天”是乾卦之象,而乾卦之象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然而“至健”是其内在动力,必须“至健”方能生生不已。因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必须效法乾之“健德”。朱熹说:“乾是至健之物,至健者,要做便做,直是易……至于‘可久则贤人之德’,可久者,日新而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512页)有了“至健”,生生日新不已、运转无穷,朱熹说:“天之运转不穷,所以为‘天行健’。”(《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278页)刘宗周认为,“天”用于形容乾道之广大、乾道之不息。刘宗周说:“乾,非天也,而惟天足以蔽乾道之大,故即以天系乾。惟自强,乃不息,强于自也。自之为言天也。”“乾”自强所以不息,因为自我强大的力量与自觉源于生命,“天”只是形容“乾”之性能的强大不已。王夫之认为,“健行不已”是乾之基本品质和性能,他说:“乾以纯健不息之德,御气化而行乎四时百物,各循其轨道,则虽变化无方,皆以乾道为大正,而品物之性命,各成其物则,不相悖害,而强弱相保,求与相合,以协于太和,是乃贞之所以利,利之无非贞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52-53页)在王夫之看来,气化流行,四时交替,万物成性,变而不失其正,并行不悖,和生共长,根本原因就在于“乾”所具的“健德”。概言之,由道体运行不已、生生之源、自强在己、创生不止、大化无际等角度看,“健德”之健行不已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这就是熊十力所说的:“乾德生生,不待说。生生不息,正是刚健。不刚健何能生生不息?”(《明心篇》,载《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210页)因为刚健,所以生生不息。

其三,自立无私。所谓“自立无私”,包括独立、无惧、公正、无私等品质。就是说,“健德”具有独立不阿、遁世无闷、公正无私之品质,不徇私舞弊,不为毁誉俯仰,精神气象顶天立地。就自立品质言,《易传》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传》)洪水灭没树木,君子效大过之象,则独立不惧,隐退于世而无闷。大过卦巽下兑上,四阳二阴,故谓刚大过盛,但九二、九五皆得中位,所以“刚过而中”,因此,君子能做到对人世间无任何牵挂,自立而无所畏惧,不与世俗俯仰。熊十力认为,“健德”是以仁心为基础的,所以“健德”也是爱,不为小己所缚,独立而不依附,他说:“夫仁心之存乎人者,刚健,炤明,生生而能爱,不为小己之私欲所缚,常流通于天地万物而无间隔。”(《明心篇》,载《熊十力全集》第七卷,第273页)刚健则自由,不为外物所拘,所以独立不惧。就无私品质言,“健德”与“顺德”不同,“健德”具有公、明、正、大之特质,而“顺德”表现为私、暗、邪、小之特质。朱熹说:“盖阳之德刚,阴之德柔。刚者常公,而柔者常私;刚者常明,而柔者常暗;刚者未尝不正,而柔者未尝不邪;刚者未尝不大,而柔者未尝不小。”(《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载《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65-3666页)既然健而公、明、正、大,那么,“健德”之于公私而取公、之于明暗而取明、之于正邪而取正、之于大小而取大。就无邪品质言,《周易》无妄卦,一般解“无妄”为“不妄为”。刘宗周认为,“无妄”源自乾之刚主于内,所以能绝去邪念以自善。他说:“初刚自乾体而来,无妄之主也。既主于内,则动而健矣。又以五应二,能绝去柔邪以自药,可贞之道也。故谓之大亨以正。”王夫之也认为“健德”有遏恶扬善、尚正去邪的性能,他在解释《象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时指出,其中的“遏”“扬”即是乾之健的表现:“‘遏’之、‘扬’之者,乾道之健也。因天之所予而扬之,因天之所夺而遏之,离明之昭晰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163页)大有卦乾下离上,即天上有日,红日高照,万物茂盛。“遏”即止恶,“扬”即扬善,所以“健德”即意味着遏恶扬善。因此,“健德”纯而不杂,朱熹说:“至于乾、坤之纯而不杂者,圣人所以形容天地之德,而为六十四卦之纲也。乾之纯于刚健而不杂,又圣人所以形容天理自然之全体而为坤之纲也。所以赞其刚健柔顺之全德,以明圣人体道之妙、学者入德之方者,亦云备矣。”(《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载《朱子全书》第21册,第1682页)由于乾之“健德”内含独立、无私、无邪等品质,所以积累“健德”,便能挺立、便能无私、便能去邪,“健”所表现的就是善,这种善是自然天成的,在生命体内,所以可以积健为雄。方东美说:“中国先哲所体验的人生不是沉晦的罪恶渊薮,而是一种积健为雄的德业。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察觉中和昭明的善性。它的本原是天赋的,它的积累是人为的,因为是天赋的,所以一切善性在宇宙间都有客观的根据,不随人人之私心而汩没;因为又是人为的:所以一切善行,均待人人之举凡自为,不任天之好恶而转移。我们先天的禀赋兀自与善性混然同体,我们后天的德业兀自与善性浩然同流。”在方东美看来,由于“健德”刚正、独立、无私,因而可以积聚而成就光彩的人生。或许是基于这种认识,王夫之提倡学习、仿效乾之“健德”,要求无时不践行“健德”之精神。王夫之说:“君子学之,则务成乎刚健之德,以下学,以上达,以出以处,以动以静,以言以行,无日无事不可见之于行,则六爻旁通,虽历咎悔而龙德不爽,唯自强之道,万行之统宗,而功能之所自集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0页)这就是说,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能够将“健德”全面、彻底地落实,融入生生之实践,必然会收到积极效果。

如上所述,“健德”性能的具体表现为刚正强大、健行不已和自立无私等。由于刚正强大、健行不已和自立无私皆属乾阳之德,而“乾”是大生者,所以“健德”源于生生。因此,“健德”是生生自我保护、自我强大、自我提升的内在力量,生命之物只有健行不已,才能使其成长而共生,使其延续而不衰。

(二)顺德

诚如上述,坤为大生,“顺”乃坤之德,所以“顺德”乃生生本有。《易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坤·彖传》)所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即“万物依坤而生,但顺乾而为”;所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即“坤德广袤宽厚,承载万物”;所谓“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即“坤德光大,万物亨通”;所谓“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即“牝马如地,驰骋无边,柔顺守正”。由此,或可将“顺德”性能精要为广袤宽厚、柔顺委曲、承刚应变。

其一,广袤宽厚。作为坤之性能的“顺德”,禀大地之德,无边无际,博大渊深,所以表现为广袤宽厚。《易传》云:“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坤·文言》)坤顺虽然内具美德,但君子必须时刻怀抱柔顺之德才会效命于帝王而不以为功,这是大地之道、妇人之道、臣子之道。大地之道功成而不自诩,惟愿帮助天道取得成功而已。此即“顺德”之包容性、宽厚性、牺牲性。《易传》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文言》)干宝解释说:“光,大也。谓坤含藏万物,顺承天施,然后‘化光’也。”(《周易集解》,第40页)所谓“含藏万物”,所谓“顺承天施”,非广袤不行,非包容不行。《易传》云:“萃聚而升不来也。”(《杂卦》)李鼎祚解释说:“坤众在内,故‘聚’。”(《周易集解》,第549页)释“坤”为“聚”,聚即汇聚万众,所以为宽厚包容;大而富,所以无疆而广袤无边。在解释“地势坤”时,朱熹认为,“薄”指事物的四边短而斜,因而上下相因有限而不能持久,“厚”指事物的四边长且宽,因而上下相因无穷,朱熹说:“高下相因只是顺,若厚,又是一个道理。然惟其厚,所以上下只管相因去,只见得他顺。若是薄底物,高下只管相因,则侧陷了,不能如此之无穷矣。惟其高下相因无穷,所以为至顺也。君子体之,惟至厚为能载物。”(《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320页)因此,坤顺所以能载物,就在于其广袤宽厚性,此即“至顺”。杨简认为,坤顺的品质就是广袤宽厚,他说:“‘坤厚载物’,地厚载物也。惟坤以道言,地以形言,其实一也。道即形,形即道,无疆之形,即无疆之德。惟坤以德言,地以形言,人言有二,易道则一,故曰‘德合无疆’。地广无疆,万物化生,妙不可言。”就是说,地与坤分别从“道”和“形”的角度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广袤无垠,正是有了广袤无垠之品质,坤顺才能化生万物。《易传》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彖传》)王夫之解释说:“‘厚’谓重坤象地之厚。‘无疆’,天之无穷也。其始也生之,既生矣载之。天所始之万物,普载无遗,则德与天合,故与乾均为元,而‘至’者即大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6页)就是说,“厚”指地之渊深不可测,“无疆”指天之广无穷无尽,乾健化生万物,坤顺普载万物,所以坤顺与乾健合而同为万物的开端。因此,坤顺所以能承载万物,在于“厚”,而其德合乾,仍然是因为“厚”。可见,王夫之同样肯定坤顺具有广袤性、宽厚性、包容性。

其二,柔弱曲从。《易传》云:“坤,顺也。”(《说卦》)虞翻解释说:“纯柔承天时行,故‘顺’。”(《周易集解》,第513页)纯柔为“顺”,纯柔乃至弱。坤之“顺德”,属于阴位、下位,因而“顺德”的基本内涵便是柔弱。《易传》云:“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坤·彖传》)坤属地,母马与地同,母马行走无边无际,呈柔顺之性。“利贞”,一释为有利于占问,一释为物之成熟后各得其正,此两种解释都肯定了柔顺的价值,也就是说,柔顺之于“利贞”是有益的,因为柔顺与刚健配合而化生万物。由此,《易》便明晰了柔顺之于生存的意义。侯果解释说:“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顺而承天也。马之所以行地远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马,顺之至也。”(《周易集解》,第32页)即是说,坤所以涵养万物,是因为坤顺承于天,马所以能够致远,是因为马顺承于人,顺而承刚之性,从而凸显坤顺之柔弱义。《周易》中许多卦都蕴含了“顺德”之柔弱义。《易传》云:“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旅·彖传》)旅卦艮下离上,六五阴柔,不当位,居外卦之中,因而弱小者当守中道而行,阴柔之六五顺从阳刚之上九,因此能够止而明。这是强调,柔顺必须顺应阳刚,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积极地服务生生。因而顺德所明就是柔弱义。程颐认为,“顺德”之柔弱义由重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重巽者,上下皆巽也。上顺道以出命,下奉命而顺从,上下皆顺,重巽之象也。”(《二程集》,第993页)巽卦巽上巽下,巽为顺,顺之顺,所以极弱也。所谓上顺道出命,下顺命以顺从,都强调听从、顺从,所以表达的是“顺”之柔弱性。因而程颐将“顺”视为美德,他说:“舍己从人,顺从也。降志下求,卑巽也。能如是,优于天下矣。”(《二程集》,第722页)朱熹也分析了“柔顺”性能的来源与特点,他说:“顺是禀得那阴之气……且如狗子……不咬人底,是禀得那顺底性。又如草木……软底弱底,是禀得那顺底。”(《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575页)这就是说,柔顺之性源于阴气,既然“顺德”禀阴气而有,因而“顺德”乃生生而有;而禀阴气之“顺德”宛如“不咬人的狗”或“软弱的草木”,甚是温柔可爱。王夫之则认为,“顺”之柔弱也表现为无刚劲、无锐气,他说:“柔者,无锐往之气,委顺而听阳之施也。乃其为体,有形有质,则其与阳俱动也,异于阳之舒缓;而坚致以果于所为,生杀乘权,刚亦至焉。”(《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84页)“顺”必须听从“阳”的安排,才能融“刚”于我,以成柔刚。由于“柔”是坤之极,为六阴,故为柔静之极,因而君子可以学习“地势坤”,顺万物之性而成之,以厚德载物,王夫之说:“君子体坤之德,顺以受物,合天下之智愚贵贱,皆顺其性而成之,不以己之所能责人之不逮,仁礼存心,而不忧横逆之至,物无不载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8页)

其三,承刚应变。“顺德”之“承刚应变”义包括循理、承刚、应变等。生生者自生,乃是因为生生所以然,生生所以然即“性”或“理”,分化为阴阳,故生生者本具阴阳,从而本具健、顺之德。生生不已,必然出现各种变化,作为生生特性的健、顺,必有所作为、有所反应,由“顺德”言,便是顺应生生的变化。生生之柔顺性表现为一种生存智慧,就是根据实际情形调适和应对,以柔弱、卑下的姿态保护生生不受伤害,使生生通畅而得以成就,因而“生生”需要“顺德”之时,“顺德”自然会“挺身而出”。先就“承刚”言。乾坤乃是生命物所具的两个基本元素,乾阳坤阴,乾主始,坤主成,因而“坤顺乾”,也就是“柔”顺“健”,就是顺应、配合刚健,完成生生任务,因而“顺德”的特质是“承刚而为”。《周易》中的卦大都蕴含了“承刚”义。比如巽卦,《彖传》云:“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巽卦巽上巽下,两巽重叠,谓上下通畅无阻,形容顺之顺。九五乃巽之主爻,刚爻居阳位,且得巽上之中,所以刚毅顺从中正原则,君王的意愿才能施行于天下。初六、六四均为阴柔,分别伏于九二、九五阳刚之下,所以“柔”皆顺从“刚”。程颐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夫物之聚,则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美恶之分,是物畜然后有礼,履所以继畜也。履,礼也。礼,人之所履也。为卦,天上泽下。天而在上,泽而处下,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常履之道也,故为履。履,践也,藉也。履物为践,履于物为藉。以柔藉刚,故为履也。不曰刚履柔,而曰柔履刚者,刚乘柔,常理不足道。故《易》中唯言柔乘刚,不言刚乘柔也。言履藉于刚,乃见卑顺说应之义。”(《二程集》,第749页)由于物物有别,因而物畜而有礼,而“履”为继续畜物。“履”即礼,礼是人之所践行者。履卦兑下乾上,故有上下之分,是理之当、礼之本、常履之道。“履”也是实践,也是凭借,因而“履物”就是实践,“履”于物便是借。因此,以柔借刚,便是“履”。概言之,“柔履刚”是常道,而且只有“柔履刚”,才能百行无碍,生生不息。王夫之则具体指明了“柔承刚”的方式,他说:“阴体凝定,非阳感不动,静也;而唯其至静,高下柔刚各有一定之宜而不迁,故随阳所施,各肖其成形,以为灵、蠢、动、植,终古不忒,是其德之方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84页)这就是说,阴体(顺)凝定而静,没有阳气来感不会运作。坤之至静,高下、柔刚、健顺各有所宜而不变,只是根据乾阳所施而成为自己,灵、蠢、动、植等不一而举。因此,“柔承刚”,是服从生生之为,表现为一种生存方式。再就应变言。《周易》中有丰富的应变思想。《易传》云:“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文言》)坤道,虽然至阴至柔,但其运行很刚强;虽然宁静,但其美德传播四方;虽随人后,但却因此而维持日常;不仅包容万物,而且使万物化育光耀。这就是“顺德”之杰作,因为“顺德”的本质就是与时俱进。而随卦将“顺德”之应变义展示得淋漓尽致,《易传》云:“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随·彖传》)随卦震下兑上,刚健居于阴柔之下,以自己的作为令百姓喜悦。大亨通,守正道而无灾难,因而天下人顺应时势而作为,因此,随卦的基本意涵便是顺时而变。《周易》“承刚应变”思想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邵雍认为,坤之“顺德”就是顺应生生诸种复杂情形而求存,邵雍说:“天变时而地应物,时则阴变而阳应,物则阳变而阴应。故时可逆知,物必顺成,是以阳迎而阴随,阴逆而阳顺。”生生过程瞬息万变,只有顺其变才能成就生生,所谓“阳盈而阴随,阴逆而阳顺”。比如,人求富贵,不是想求就可以得到,必须顺应天时地利,方能达到目的。邵雍说:“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与其富然后能富。人不能自贵,必待天与其贵然后能贵。若然,则富贵在天也,不在人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系乎天者也。”(《邵雍集》,第23页)因天而为,不是放弃努力,而是遵循生生规律而为,才会有收获。也就是说,生生之自生,生生所需皆本着生生而求,超过生生所求、不及生生所求,都不利于生生。因此,“顺德”之柔弱、包容、顺变,并非没有主动性,并非完全逆来顺受。朱熹说:“坤只是承天,如一气之施,坤则尽能发生承载,非刚安能如此?”(《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325页)就是说,柔顺虽非刚健有力,但并非弱不禁风,柔顺承刚健亦是一种刚健,而且是更为强大的刚健。朱熹说:“也是柔顺,只是他都有力。乾行健,固是有力;坤虽柔顺,亦是决然恁地。顺不是柔弱放倒了,所以圣人亦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322页)由此看,柔顺并非消极的,并非颓废的,并非孱弱的,而是积极地配合刚健而专情于生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坤顺不承刚健的话,则其积极意义不仅不能发挥,而且会导致欲胜理、物丧志,王夫之说:“坤者,攸行之道也。君子之有所往,以阴柔为先,则欲胜理、物丧志而‘迷’;以阴柔为后,得阳刚为主而从之,则合义而利。”(《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5页)坤是柔顺之道,君子所行必遵循此道,如果不遵循柔顺之道,必然迷失方向;反之,“得阳刚为主而从之”,则“合义而得利”。

总之,“顺德”性能具体表现为柔弱委曲、广袤宽厚、承刚应变。由于柔弱委曲、广袤宽厚、承刚应变皆是坤阴之德,所以源于生生。因此,“顺德”也是生生自我保护、自我强大、自我提升的内在力量,生命之物只有持续地发挥自身的广袤宽厚、柔弱委曲、承刚应变等性能,才能使自己顺利成长而强盛不衰。


二、健德与顺德对生生的影响


考之《周易》,以乾坤为逻辑起点的诸卦所呈现的生生过程,无不含有顺、逆二象。比如渐卦:“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六二,鸿渐于盘,饮食衎衎,吉”。这样,初六、六二,皆为“顺”。但至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转为逆象;然来到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又表现为“顺”了。那么,生生过程中何故出现顺、逆之象呢?王夫之说:“且夫天下何以有险阻耶?健者过刚以峻岌,阴往遇之,坚峭而不能入,则阻生;顺者过柔以滒弱,阳往莅之,沉没而不能出,则险生。是险阻者,阴阳德行之固有,而相交不偶之必然也。健以成阻,顺以成险……及其积者可畸而必畸,纯者可杂而必杂,畸杂以交相遇莅,阴行于阳而触于峻岌,阳行于阴而陷于滒弱。险阻者,六十二卦之固有也。因其畸杂而险阻生,有其至足而险阻在。”(《周易外传》,载《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070页)这就是说,阳气出而阴气往遇,形成阻碍,顺者过于柔弱则黏稠,阳气来遇,则险象环生,因此,顺、逆之象乃生生之本有。那么,如何化解生生中的顺、逆之象呢?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依靠“生生”自己。王夫之说:“刚中则顺乎天之正,柔外则应乎人之所利。”(《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461页)依靠“生生”自己,也就是依靠内在于生生的“健德”“顺德”。

(一)健德之影响

依《周易》,乾是大生,故“健德”之于生生的影响自然是“大生”。那么,“健德”是怎样“大生”的呢?如上所言,“健德”性能表现为多个面相,因而“健德”之于生生的影响自然呈现多样性。

其一,表现为生生不已的动源。“健德”是乾之性能,正是因为有了“健德”,生生才能不已,连片刻停息的机会都没有。侯果说:“乾体刚健,遇险能通,险不能险,义不穷也。”(《周易集解》,第59页)有了健体,即便遭遇危险,亦可安稳通过,所以无所谓险。李鼎祚解《说卦》“乾,健也”说:“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周易集解》,第1页)这就是认为,生生以健为源动力,从而运行不已,应变无穷。朱熹继承了李鼎祚的解释,朱熹说:“健故不息。惟健乃能不息,其理是自然如此。使天有一时息,则地须落下去,人都坠死。缘他运转周流无一时息,故局得这地在中间。今只于地信得他是断然不息。”(《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261页)生生所以不息,乃是因为“健德”内在其中而为原动力。因此,“健德”使生生无凝滞。朱熹说:“乾惟行健,其所施为自是容易,观造化生长则可见。只是这气一过时,万物皆生了,可见其易。要生便生,更无凝滞;要做便做,更无等待,非健不能也。”(《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503页)有了“健德”,生生的顺利展开才会有保证,才会有着落。故万物化生因“健德”而成,熊十力说:“夫万物所以终始者,皆由乾元刚健之德,随时成化,而无穷竭故也。”(《读经示要》,载《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948页)“健德”是万物化生的不竭源泉。

其二,表现为生生展开的自觉。《易传》曰:“乾知大始。”(《系辞上》)张载解释说:“太始者语物之始,乾全体之而不遗,故无不知也,知之先者盖莫如乾。”(《张载集》,第178页)也就是说,由于“乾”主万物之始而无遗漏,所以没有不知晓者。再看王夫之的解释:“夫人知天之大始而不知始之者,唯乾以知之……故乾曰‘大明终始’……然则苟有乾之知皆可以始……而非至健,则明不出于一颎,而无以豫万变……故以在人之知行言之:闻见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而与不齐之化遇,则其诉拒之情、顺逆之势、盈虚之数,皆熟尝之而不惊其变,行之不息,知之已全也。故唯乾之健行而后其‘知’为‘大始’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510页)在王夫之看来,乾之知始如无“至健”,不仅其所知有限,而且不能预测未来。“至健”即从闻见到心喻,再到身亲,持续努力,如此,对事物之诉拒之情、顺逆之势、盈虚之数了如指掌,从而疏通生生。《易传》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系辞下》)“健顺”何以“恒易以知险”?朱熹说:“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是以其有忧患,则健者如自高临下而知其险……盖虽易而能知险,则不陷于险矣……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周易本义》,载《朱子全书》第1册,第144页)由于“至健”乃无穷之能量,所以做任何事都毫无困难,即便遭遇忧患之事,也能站在有利位置发现危险之处,因而虽然简易但能认识险情所在,从而调整行为,所以不会陷于危险。而且还能使人们身心和悦,专精地研究、综合所有人的思虑,以断定天下吉凶悔吝之事,以成就天下宏伟的事业。这就是对生生的影响。对王夫之而言,刚健所以能深刻影响生生,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刚健”具有“知险”的能力。王夫之说:“阳气之舒,极天下之殊情异质,而皆有以动之,则出入于险,而周知其故。”(《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614页)就是说,健顺所以能知险?由于刚健具阳火之性,不仅具有无穷的能量,能够穿梭、贯通于天下殊情异质之中,而且具有无限的光芒,能够照察一切,从而全面地、细致地、彻底地认清各种情况,从而使生生畅通、成就。所以黄寿祺认为,“健德”性能之一,就是恒久平易而能认识宇宙中险境所在,他说:“乾,是天下最为刚健的象征,表现的德性行为是恒久平易而能知晓艰险所在。”可见,“健德”具有体察、认识事物的性能,正是这种性能,使生生表现为自觉性。

其三,表现为无惧困境以生生。刚健内具无畏穷困、勇往直前的精神。《易传》解释“需卦”,所说明的是生生过程遭遇险情时刚健所发挥的“义不困穷”的精神——“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彖传》)“需卦”,乾下坎上,乾为健,坎为险,所以为刚健而遇险之象,但只要保持、发扬刚健之性能,刚健而上,就不会陷于困穷,从而化险为夷。而“健德”表现在人身上,好比孔子发愤忘食、前行不已的精神,杨简说:“君子之所以自强不息者,即天行之健也。非天行之健在彼,而君子仿之于此也。天人未始不一也。孔子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孔子非取之外也。发愤乃孔子自发愤,学乃孔子自学,忘食不厌,即孔子之自强不息。”所谓“健在此不在彼”,即谓“健德”是内在于每个生命的,这种内在于生命的“健德”是一种永远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力量,孔子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精神,便是孔子“健德”精神的表现,是孔子生命内在力量的运行。

其四,表现为惩忿窒欲以纯化生生。由于“健德”通达透彻,所以能够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周敦颐认为,君子欲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能够惩忿窒欲、改善迁过。周敦颐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而戒除愤怒,杜塞私欲,迁善改过,正是“健德”的功用,“损卦”“益卦”不过澄明此理而已。朱熹进一步阐明了“健德”所以能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原因,他说:“乾德刚健,他做时便通透彻达,拦截障蔽他不住。人刚健者亦如此。‘乾以易知’,只是说他恁地做时不费力。”(《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503页)由于“健德”通透彻达,无物能够拦截障蔽,此正是“乾以易知”的意涵。熊十力认为,如要去除私欲之拘,需要激发内在生命的“健德”性能,熊十力说:“至神无相之体,所以成乎物而即运行与主宰乎物者,便有受拘于物的形躯之势。故必待己之能健以胜物而消其拘碍,此中己者,设为本体之自谓,乃得以自显发。”(《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一九四四年)》,载《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418页)由于“健德”性能源于生命本身,因而只要此性能正常释放,就能够胜物化拘,从而为生生畅通道路。

总之,“健德”不仅是生生不已的动源,亦是生生展开的自觉;不仅是一种无畏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亦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工夫,从而扫除生生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以推动生生前行。

(二)顺德之影响

依《周易》,坤是“广生”,故“顺德”之于生生的影响自然是“广生”。那么“顺德”是如何“广生”的呢?如上所述,“顺德”性能也表现为多个面相,因而“顺德”之于生生的影响,自然具有多面性。

其一,宽厚包容以孕育生生。如上所言,坤之柔顺性能因德厚而承载万物,从而成为万物资以生的根本。《易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大地广袤无边,为万物生长提供养料。《易传》又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说卦》)“坤”即大地,广袤富厚,是万物得以生养的基础,也为万物提供了自由舒展的空间。蜀才(范贤)解释说:“坤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无有穷竟也。”(《周易集解》,第31页)万物之所以在大地上自由生长、尽情释放,是因为坤顺之广袤富厚。朱熹认为,顺德之宽厚包容对于生生具有积极意义,他说:“坤是至顺之物,顺理而为,无所不能,故曰简。此言造化之理……‘可大则贤人之业’,可大者,富有而无疆。”(《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4册,第512页)就是说,坤顺之所以广袤、宽容,乃是因为“厚”,地“厚”才能延展无穷,才能承载万物,所以能容万千事物。王夫之则认为,坤顺广大而能受天之施,所以容万物,所以生万物,所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王夫之说:“唯其至顺也,故能虚以受天之施,而所含者弘。其发生万物,尽天气之精英,以备动植飞潜、文章之富,其光也大矣。品物资之以昌荣,而遂其生理,无有不通,坤之‘亨’所以与乾合德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6页)“顺德”尽受天之所施,所含弘大;穷尽天气精英,备万物之富,因而万物资“顺德”而繁荣昌盛,畅通无阻。此即“坤顺乾”之成果。因此,“顺德”之宽厚包容的性能,广博如地,慈柔如母,为生生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自由的空间,以使生生尽性、自由地伸展。

其二,顺从谦下以利益生生。如上所述,“顺德”性能之一,就是柔弱曲从,而柔弱曲从对生生具有积极意义,因为柔弱可生怜悯,顺从可避敌害,从而使生生通达茂盛。首先是顺从。坤卦坤下坤上,为地柔顺伸展之象。《九家易》解释坤卦《彖传》时说:“谓乾气至坤,万物资受而以生也。坤者纯阴配乾生物,亦善之始,地之象也。”(《周易集解》,第31页)即谓“坤阴”只有配合“乾阳”才能生物。刘瓛解释说:“万物资生于地,故地承天而生也。”(《周易集解》,第31页)所谓“承天而生”,也就是承刚健而生。可见,这些注家都认为,“顺德”所以能发挥对生生的积极作用,乃是因为主动地顺承刚健。而顺承刚健,就是顺承刚正强大、健行不已、自立无私,所以“承刚”并非简单的柔顺屈服于刚健,而是与刚健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生生。这种观念也体现在升卦中。《彖传》云:“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升卦巽下坤上,坤义为顺,巽义为逊。初爻为阴,顺时演进,逐次上升。九二阳爻居下卦的中位,六五阴爻居上卦的中位。这意味着,内有谦逊的美德,外抱柔顺的态度,所以能够促成国运通泰、功业完满。其次是谦下。“承刚”即内含了柔弱谦下义,但谦下更为透彻地显示了顺德柔弱之性能,这种柔弱谦下品质对生生具有特殊的意义。谦下性能在巽卦中得到了非常清晰的表现。巽义为顺,巽卦相重在于申述此原则,本卦九二、九五阳爻分居于下卦与上卦的中位,所以合于正道而所愿得行,这就是坤柔顺从刚健,因而稍现亨通之象。不仅利于出行,也利于会见王公大人。此谓“谦下”有利出行和交际。《象传》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程颐解释说:“两风相重,随风也。随,相继之义。君子观重巽相继以顺之象,而以申命令,行政事。随与重,上下皆顺也。上顺下而出之,下顺上而从之,上下皆顺,重巽之义也。命令政事,顺理则合民心,而民顺从矣。”(《二程集》,第994页)就是说,和风连连相随,为顺从之义,君子因而效法风连连相随之象,反复命令,施行政事,此谓“谦下”有利于推行各种事业。因此,谦下是“顺德”的另一重要性能,对生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三,适时应变以畅通生生。《易传》曰:“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系辞下》)“顺德”何以“知险”?朱熹说:“至顺则所行不烦,故简。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难,而不敢易以处之也……顺者如自下趋上而知其阻……既简而又知阻,则不困于阻矣。所以能危能惧,而无易者之倾也。”(《周易本义》,载《朱子全书》第1册,第144页)由于“顺德”所行不繁琐,所以简单明了而知晓事之难,由于“顺德”如自下趋上不易,所以知其阻;既简单又知阻,所以不会为险阻所困,而且能分析诸侯的心思,断定天下的吉凶,成就世间的繁荣。那么,“顺德”何以做到这些呢?因为“顺德”能够顺应事物的规律之性、特殊之性、变化之性,从而对生生过程进行调适以畅通生生。一是顺应规律之性。如上所言,生命必有性(理),性或理分阴阳,“坤”者,阴也,为柔顺,即顺承,因而“顺德”首先必须顺应生命之“理”。依《易传》,正是顺应生命之理,才立起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二程说:“理有盛衰,有消长,有盈益,有虚损。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君子随时所尚,所以事天也。”(《二程集》,第1175页)这样的话,顺应生命之理既复杂亦艰难,但也非常重要。顺“理”则日进无疆,逆“理”则一事无成。程颐说:“以二体言卦才。下动而上巽,动而巽也为益之道,其动巽顺于理,则其益日进,广大无有疆限也。动而不顺于理,岂能成大益也?”(《二程集》,第913页)因此,若做到顺应生生之理,则百事无忧,朱熹说:“今人循理则自然安利,不循理则自然不安利。”(《朱子语类》,载《朱子语类》第16册,第2586页)不仅如此,“顺德”还可以转危为安,由“逆”转“顺”,张载说:“坤先迷不知所从,故失道,后能顺听,则得其常矣。”(《张载集》,第52页)二是顺循特殊之性。邵雍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其性,此即特殊之性,只有顺应特殊之性,事则畅通,人则得福。邵雍说:“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祸必至。”(《邵雍集》,第174页)如果背离事物的特殊之性,则会导致祸害。胡宏也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必须顺应万物之性而行,才能各得其所而生生不已。胡宏说:“万物之性,动殖、小大、高下,各有分焉,循其性而不以欲乱,则无一物不得其所。”而圣人的成功,就是能够顺万物之性而教之、成之。胡宏说:“圣人顺万物之性,惇五典,庸五礼,章五服,用五刑,贤愚有别,亲疏有伦,贵贱有序,高下有等,轻重有权,体万物而昭明之,各当其用,一物不遗。圣人之教可谓至矣!”这种顺循万物之性的教化与治理,才是至上之策。三是顺循变化之性。万事万物的“性”并非僵化停滞的,而是瞬息万变的,因而必须顺循事物变化之性。《易传》云:“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豫·彖传》)豫卦坤下震上,坤为顺,震为动,所以是“顺以动”;豫卦五爻皆阴,只有九四为阳,所以是众顺应一刚。因此,以柔应刚,则柔顺刚动,阳刚之志推行。也就是说,“顺德”之于生生,就是遵循生生的变化从而对生生过程进行调适。程颐认为,顺应生生之动,生生便能合乎常规,便能恒久。程颐说:“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顺动而已。巽而动,常久之道也。动而不顺,岂能常也?刚柔皆应:一卦刚柔之爻皆相应。刚柔相应,理之常也。”(《二程集》,第861页)如果不能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的情势及时调适,便不能尽利,不能畅通生生,张载说:“理势既变,不能与时顺通,非尽利之道。”(《张载集》,第205页)

其四,积势增弘以推进生生。作为坤之性能的“顺德”,本有厚积薄发之品质,《易传》曰:“坤以藏之。”(《说卦》)由于博厚广袤,所以“藏”,但这个“藏”并非停滞的,而是运行的、充满活力的,既节约势能,又积蓄势能,成为推动生生的基本力量。如果说“乾”主要是创造势能、消耗势能,那么“坤”主要是积蓄势能、节约势能,以为生生积蓄力量,为生生创造条件。程颐解释坤卦《彖传》时说:“顺承天施,以成其功,坤之厚德,持载万物,合于乾之无疆也……含,包容也。弘,宽裕也。光,昭明也。大,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天之功,品物咸得亨遂。”(《二程集》,第707页)万物何以能生机蓬勃?因为“坤顺”所具的包容、宽裕、昭明、博厚之德也。程颐解释坤卦《象传》时说:“地厚而其势顺倾,故其顺厚之象,而云地势坤也。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二程集》,第708页)就是说,坤顺宽厚以蓄势,所以能承载万物。王夫之则认为,坤顺之势逶迤而下,宽阔而深厚,所以包容万物,尽其性而生,王夫之说:“‘势’,形之势也。地形高下相积,而必渐迤于下;所处卑,而物胥托于其上;皆大顺之象也。重坤者,顺德之厚也。君子体坤之德,顺以受物,合天下之智愚贵贱,皆顺其性而成之,不以己之所能责人之不逮,仁礼存心,而不忧横逆之至,物无不载也。”(《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8页)因此,柔顺达到极致,已然为刚,张载说:“‘坤至柔而动也刚’,乃积大势成而然也。”(《张载集》,第52页)坤虽至柔而能刚,原因是“积大势而成”,所谓“积大势而成”,就是吸收刚健之力以强大自我。换言之,坤卦企及柔顺最高境界时,每一爻的综合又显阳刚之气,是因为它积蓄的能量持久才会形成如此盛大之气象。作为生生之“顺德”,可以通过融合所有相同性能的元素而成就最大能量,以服务生生。因而“顺德”在生生造化中至关重要,张载说:“造化之功,发乎动,毕达乎顺。”(《张载集》,第52页)具体到治政,这种“柔顺”智慧是最佳选择,程颐说:“政不贵详,贵于顺而已矣。”(《二程集》,第321页)甚至现世生活要获得幸福,“顺德”为必备的品质,张载说:“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张载集》,第32页)

以上从四个方面考察、分析了“顺德”对生生的意义:宽厚包容以孕育生生、顺从谦下以利益生生、适时应变以畅通生生、积势增弘以推进生生等,因此,“顺德”是大法,是神器,戴震说:“天下之道,尽于顺。”只有以“柔顺”之法,才能使生生畅通而得以成就,而不能“柔顺”,诸事皆阻,胡宏说:“不能顺,故死生昼夜不能通也。”


三、健德与顺德影响生生之条件


无疑,作为生生两个基本性能的“健德”与“顺德”,扮演着重要且特殊的角色,没有“健德”“顺德”,便无生生。但“健德”“顺德”之作用于生生并表现为积极意义,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

其一,“中正”是健德、顺德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为什么说“中正”是健德、顺德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易》之所谓“中”,指上体下体之中爻,也就是上体之第五爻、下体之第二爻。爻居于“二”或“五”,即谓“得中”。阳爻居中位,即为“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即谓“柔中”之德。阳爻居五位,则为刚中而正,阴爻居二位,则为柔中而正。《易传》云:“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系辞下》)刚柔即是健顺,立生生之本,也就是“中”;但必须变通,不能僵化,也就是“正”。这就意味着,对生生而言,刚健而不中不正,必无实效;柔顺而不中不正,亦无实效,无论是刚健还是柔顺,都必须中正。《易传》云:“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履·彖传》)履卦兑下乾上,兑为柔顺,乾为刚健。其寓意为:阴柔履阳刚,顺乾而悦,所以即便踩着虎尾,亦不会被老虎咬伤;九五阳刚居中得正,所以不会负疚后悔,且光明正大。这就是说,“柔履刚”而顺,“刚居中正”则强。对柔顺而言,亦必须居中正之位,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易传》云:“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系辞下》)阴柔之性不利于远大作为,关键在努力做到无过错,而其功用之落实在于柔顺居中。因此,刚健、柔顺是否中正,决定着其作用的发挥与性质。《彖传》云:“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小过卦艮下震上,阴气过剩而阳气不足,故谓小过。但是,六二居中且正,所以“小事吉”,六五阴居阳位,虽居中但不正,是刚失位而不中,故不可以为大事。这就是说,无论是柔顺(阴)未能居中正,还是刚健(阳)未能居中正,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也就不能达到增益生生之目的,所以贾谊说:“行归而过谓之顺,反顺为逆。”因此,不和必须归于和,不正必须归于正,董仲舒说:“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刚健、柔顺归于中正,其于生生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且积极的发挥,周敦颐说:“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质言之,刚健、柔顺各有其性能,各有其不足,各有其善,各有其恶,只有遵循“中正”这个至高法则,才能去邪趋正,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有益生生。

其二,“定位”是刚健、柔顺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刚健、柔顺虽然为生生所本有,但由于各自性能的差异,它们的任务或职责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各就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发挥自己的功用;相反,如果相互僭越,刚健、柔顺都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功用。因此,刚健、柔顺必须认清并安排好各自的位置,既不能抢位,亦不能滥位,因为“位其不位”不利于生生。朱熹说:“柔弱底中立,则必欹倚。若能中立而不倚,方见硬健处。”(《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065页)即谓中立不偏才算真正的强健。朱熹又说:“乾坤者一气,运于无心,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有心以为之主,故无过不及之失。所以圣人能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之功有待于圣人。”(《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16册,第2214页)阴阳运行自然而然,所以可能“过”,亦可能“不及”,但圣人自觉主宰阴阳的运行,所以能避免“过”或“不及”之失误。因此,刚健、柔顺必须明确且坚守各自在生生中的位置,不盲动,不臆作,才能有所为。王夫之说:“二、五皆刚,大人之纯乎健也。刚则庄敬日强,中则不竞不絿。大人以此,不期于吉而自吉。”(《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382页)升卦巽下坤上,九二、六五皆中,故刚,所以不争逐、不急躁,此即“纯乎健”,刚则强,自然而然,不欲吉而吉。因此,“健德”“顺德”功能的发挥,必须注重所在位置是否恰当,否则,只会导致消极结果。王夫之说:“六十四卦之变动,皆人生所必有之事,抑人心所必有之几;特用之不得其宜,则为恶。故虽乾坤之大德,而以刚健治物,则物之性违;柔顺处己,则己之道废。唯以乾自强,以坤治人,而内圣外王之道备矣。”(《周易内传》,载《船山全书》第1册,第78页)为什么刚健不能治物,而柔顺不能处己?因为“乾”行不已以自强,“坤”厚载物以治人,各有其位,各有其事,如此才是“乾坤并健”,而内圣外王之道完备。因此,刚健、柔顺真正成为应对万事万象而助益生生的“神道”,必须各守其位、各尽其职。

其三,“积德”是刚健、柔顺发挥积极作用的保证。如上所言,刚健与柔顺本于生生,是生生本有之性能,既是生生本身,亦是生生的体现,是生生自我展开的内在动力。虽然生而具有道德品性,但刚健、柔顺主要是技术性性能,非道德性能,道德性能亦蕴藏于生生之中,但并不经常性地呈现,因而当刚健、柔顺展示自我的时候,有可能表现出不利于生生展开的情形,此时就需要将内在于生生中的道德性能激发出来,对刚健、柔顺进行纯洁、优化,以确保刚健、柔顺之于生生作用的积极性、健康性。《易传》认为,柔顺辅助君王事业,必须同时表现出“为而不恃”之美德,即地之品质、妻之品质、臣之品质,如此才能顺利地成就君王,完成自己的职责。就是说,阴柔纵然有美德,亦只是含不露用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能把成功归为己有,如此才能真正替天效劳、奉事至终。贾谊认为,“顺德”性能对于生生积极意义的落实,必须辅之以优异的道德品质。贾谊说:“左右前后,莫非贤人以辅相之,总威仪以先后之,摄体貌以左右之,制义行以宣翼之,章恭敬以监行之,勤劳以劝之,孝顺以内之,敦笃以固之,忠信以发之,德言以扬之,此所谓顺者也。”这是说,贤人辅佐太子就遵循一个“顺”字,但这个“顺”,不仅要有庄重的仪容、整饬的身体、合理的行为,还要有恭敬、勤劳、孝道、敦厚、忠信、善言等优异品质。因此,“顺”是多种美德的凝集,没有这些美德,就无所谓“顺”,也就无所谓“顺”对生生的积极影响。同样,刚健发挥对生生的积极作用,也需要美德融入其中。董仲舒认为,刚健所以为刚健,圣王所以为圣王,必须汇集诸多优良道德品质,从而“盛精壹阳”“同心致神”,以致其功。董仲舒说:“天所以刚者,非一精之力;圣人所以强者,非一贤之德也。故天道务盛其精,圣人务众其贤。盛其精而壹其阳,众其贤而同其心。壹其阳然后可以致其神,同其心然后可以致其功。是以建治之术,贵得贤而同心。”这是强调,刚健如要对生生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尽可能地汇集所有能汇集的优秀美德。刘宗周认为,刚健虽然居中,但必须积累诚德,才能前行不已。他说:“以刚居中,积诚而往,所以升也,顺积之本也。”升卦巽下坤上,巽为风,坤为地,风行地下,九二阳刚居中但非正位,因而还须“积诚而往”,只有这样,方能继续上升,方能由矮小至高大。所以在杨简看来,刚健的源头在“心”,“心”至善则乾道在我,刚健不已,杨简说:“明乎此心未始不善,未始不神,未始或息,则乾道在我矣。”刚健发挥积极作用,以本心为前提。因此,作为刚健、柔顺的主体,必须去私心,刚健、柔顺才有益于生生,无怪乎熊十力说:“《易》曰生生之谓易。故易道,尊生也。吾人顺其生生之本然,而无使私欲得乘之,则虽动应万变,而未尝不寂也。”(《读经示要》,载《熊十力全集》第三卷,第916页)

总之,乾坤乃生生之始成,健乃乾之德,顺乃坤之德,因而刚健、柔顺为生生之本有。作为生生本有的健、顺,表现为生生的自我觉悟,所以必然反过来影响生生。无论是“健德”,还是“顺德”,或者刚健、柔顺的合作,都充分显示了“健德”“顺德”对生生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生生的复杂性,由于刚健、柔顺自身的问题,“健德”“顺德”对生生的影响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具备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健德”“顺德”虽然对于生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也是各有其分的。对儒家而言,认识并把握了这些道理,就应该致力于“健德”“顺德”对生生作用的充分发挥,以推动生生通畅和完善。邵雍说:“乾,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邵雍集》,第140页)所谓“天下之健莫如天,天下之顺莫如地”,即言乾之健是极处、坤之顺是顶点,从而“健”为乾之最根本特性与优异品质、“顺”为坤之根本特性与优异品质,但都必须通过对生生的积极影响展示出来。



本文刊发于《周易研究》2024年第6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