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齐鲁 以文铸魂——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5级专项研究生研修活动综述

2025-08-29
来源:

洙泗河畔,千年文脉奔涌不息;尼山脚下,文化薪火再续新章。

圣贤故里寻根问礼,古树松柏间话齐风鲁韵悠长;青衿鸿儒论道弘文,思辨交锋间探经典奥义深长……8月16日至28日,来自全国16所共建院校的700余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齐聚孔孟之乡,在“知”与“行”的结合中,以脚步丈量儒家文明的精神原乡,以思辨叩问儒家文化真谛。

访古迹·悟圣道:在文化现场重构认知谱系

孔庙里,柏树成荫,殿宇轩昂,庄严肃穆。大成殿正中央,“万世师表”“斯文在兹”两块牌匾赫然醒目。

“古朴庄严的东方建筑美学对我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矗立着的建筑群在岁月朽蚀中尽显巍峨庄严,与儒家文化一样有着最原始却最能触动人心的力量。这也使我意识到,儒家文化从未断绝,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使得儒家文化绵亘千骨,历久弥新。”大成殿前,武汉大学的余越驻足良久。

在孔庙孔府,同学们亲身领略着九进院落、三路布局的堂皇威严;穿梭于碑林殿宇间,感悟儒家文化千年传承;驻足于俯拾皆是的楹联和匾额前,汲取文化的力量。

曲阜城中轴线南端,一座融合了孔庙大成殿和汉唐风格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孔子博物馆。馆内凭借丰富的文物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方位记录和展示了孔子的一生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哲学生,孔子最令我敬佩的是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态度。他极少做抽象、普遍的终极定义,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论述,体现了对认知界限的清醒与哲学思考的审慎,这正是哲学的精神。”北京师范大学的霍雅萱感慨道。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缓缓走过一个个展厅,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林内,苍松翠柏夹道侍立,同学们跨越洙水桥,直赴孔子墓。大家静默肃立,端衣整冠,面谒至圣先师行鞠躬礼。

这是一次‘文化寻根’与‘学术觉醒’的双重旅程。它超越了知识传授的表层意义,引领我们抵达精神共鸣的深层境界。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守护我们民族精神之‘根’的基石,更赋予了我们一种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智慧与底气。”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盼说,此次研修是一次极其珍贵的“预热”,为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打下了基础。

研修期间,同学们的足迹还遍及孟庙、孟府、邹城博物馆、周公庙以及后八里沟村等地。他们穿梭于古迹与现代文化村落之间,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

聆新论·启哲思:在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视野

“王志民教授的讲解非常专业,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从引言、寻根、思源和朝圣四部分对齐鲁文化对当代的影响力讲解得非常到位。令我印象很深的是王教授对齐鲁文化对孔子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齐文化强调‘仁’,鲁文化强调‘礼’,构成了孔子思想的两大核心,齐鲁文化成就了孔子,只有齐鲁文化背景才能出现孔子,这个角度是我此前从未思考过的。”来自吉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王譞难掩激动之情,她表示,能获得这次研修机会深感荣幸,各位专家的讲座让她受益匪浅。

研修期间,精准聚焦的专题讲座、多元视角的学术论坛、畅所欲言的交流研讨环节构成了思想交锋的主阵地。

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志民,山东大学教授杨朝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王杰,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孔德立,孔子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杨金泉等一众专家学者,分别以“齐鲁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引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高地品读孔子文化遗产——从鲁国故城到孔子博物馆”等为题,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

“聆听王杰教授《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讲座后,我深感古哲智慧历久弥新。儒家强调的自省、责任与中和之道,为浮躁时代提供了沉静而深远的精神资源。儒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道德品格的重要指引,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山大学的王天奇说。

每日晚间,此起彼伏的研讨声总会在各个教室准时响起。同学们从现场教学的感性认知出发,结合讲座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儒家文化进行剖析,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儒学研究图式,形成“吸纳—反思—重构”的闭环。

研修期间,第三届专项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召开,来自不同院校的博士研究生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议题,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诸位师友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面向对各自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精妙的阐释,深化了在传统文化下多学科的互动,这也激发了我新的思考,让我深切体认到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与全球意义。”四川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于宏伟在此次论坛中荣获优秀论文,作为曾参与过研修的 “老学员”,再次归来的他感慨颇深。

集中研修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们集中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助力学生理解儒学等经典的核心议题,深化对经典理论的理解认知。同时,也促进了跨学科交流,拓宽了学生们的研究思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扩展学术人脉,建立青年人学术共同体的机会。”复旦大学的带队老师于鑫说。

传薪火·承重任:在守正创新中践行使命担当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坐在这里,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在孔子研究院,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与专家学者座谈的会议室。会议室的布局一如往昔,安静而庄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仿佛仍在耳畔回响。

“孔子研究院的这些珍贵的典籍和生动的复原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生命力,更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孔子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至今仍为世界治理提供着中国智慧。”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雷旭凡说,他计划在硕士阶段重点研习新儒学在近代的发展,以及儒学在近现代面对西方思想冲击下的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现代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源泉。相应的,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另一方面则要在当下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土壤相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出具有蓬勃生命力与现代性的中华文化。”南京大学的许金芃有感而发。

作为专项研究生,首先要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最后,要有创新转化的意识和付诸实践的能力。在未来,我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掘、体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借助新媒体形式、结合时代热点,持续探索、创新创造,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再谱新华章。”本科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的郑宇飞,将在山东大学开启她的研究生生涯。她期望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投身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之光照亮前路,伟大征程使命在肩。同学们的声音里饱含着对“斯文在兹”的深切体认,更承载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自觉。

在孔孟故乡的学习之旅中,我希望大家一方面汲取知识的深厚力量,为学业与研究筑牢基础;另一方面汲取道德的崇高力量,让传统美德浸润心灵。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将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追求“才”与“德”的同步提升,成长为德才兼备、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王志民语重心长地寄语全体专项研究生。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不断滋养着巍巍中华的每一寸土地。在圣贤故里汲取的精神养分,必将持续滋养着新一代儒学研究者的学术生命。

尼山苍苍,洙泗泱泱。当曲阜古城墙的轮廓渐隐于暮色,新一代学人已携文化火种奔向四方。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