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副本3
热点聚焦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  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建设文化强国,目的是总结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成就,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进行思考。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
2025/04/16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尚需清醒认知的是,新征程上我们依然面临众多的文化风险与挑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与持续递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挑战,深剖难题,及时谋篇,善于布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2025/09/18
中国式现代化与现在所提出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互联系。“中国式现代
2025/09/18
铭记历史的重要日子,必是历史铭记的重要时刻。  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思想如炬,精神不朽:一场盛大阅兵仪式,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写照,亦是开创崭新未来的宣告。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势不可挡?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
2025/09/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赓续中华文明,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厚实力”支撑。源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中华优...
2025/09/17
记者:6月8日,《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一文刊发以来,成为学界和社会热议的焦点,您怎样判断刻石的真伪?卜宪群:《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公布了尕日塘秦刻石的照片、释文及相关研究成果。文章在众多学术平台迅速激起讨论,学界围绕刻石的真伪、释读等问题的解读文章近百篇,引发不小的学术风暴。虽然质疑者从刻石的字形、技术手段...
2025/09/16
围绕扎陵湖畔那方石刻展开的学术争鸣,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尘埃落定!昨天,国家文物局宣布: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刻石。  这再一次昭示了学术求真之路的规律:困惑在碰撞中厘清,观点在争论中修正,真相在辩驳中探明。  刻石年代的确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一结果,还有通过学术争鸣对其确证带来的启示。  争鸣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面对未知,何以获取卓识、匡正观点...
2025/09/16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9月12—13日,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丽贝卡·莱莫斯·伊格莱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王宙/摄高翔指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核心文明元素,总是集...
2025/09/15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大本大源,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坚定理论自信,更好学习贯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
2025/09/12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了科学论断。这“五个突出特性”对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体现了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思考和推进文化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思考和推进文化传承,才能铸就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避免文化断裂和文化冲突。...
2025/09/05
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渊源的研究路径,可以从三种个维度推进。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极为深厚,在后者视域下进行考察符合学术进展的一般路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类哲学。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从中追溯其思想渊源的路径主要包括和文化、仁义思想...
2025/09/01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后,他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在学理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构建的国际关系学纲领性概念,体现出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对于国际关系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反映出“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
2025/09/01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关键是要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标识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独有的标识性概念和命题,是文化精髓的逻辑延伸与外化表现。总结、概括出具有广泛影响和现代意义的中华文明标识性概念、命题与价值符号,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2025/08/28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今天,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寻找多样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全...
2025/08/23
2025年7月3日,叶翰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叶翰(Hans van Ess)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汉学研究所所长。主攻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和文学史,兼研中亚、蒙古国和土耳其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7月初,北京的午后开始难熬起来,暑热夹杂着湿气,即使不动也会汗流浃背。德国汉学家叶翰刚刚结束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场学术论坛,便马不停蹄地赶来与《环球人物》记者见面。他表...
2025/08/18
8月9日,由山东大学主办,人文社科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威海举行。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出席会议并致辞,校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主持开幕式。白玉刚强调,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2025/08/11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社会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不同文明间如何相处,是交流对话还是冲突对抗,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7月10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贺信,深刻阐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传递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表达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合作、相互成就的真诚愿望...
2025/07/31
任何久久延续的文明,如浩荡江河,润物无声,流动不居,除却自身的不竭动力外,还能海纳百川,于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一种乐于且善于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开放体系,形塑了极为恢宏的文明格局。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的交锋交流终致交融,中华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丰富了自身,也馈赠与他者。即使向来被视为闭塞区域的四川盆地,其所孕...
2025/07/31
文明多样性构成人类社会的本真特征与历史演进的基本图景。当文明格局面临百年未有的深度重构,“对抗”还是“对话”的价值选择关乎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系统阐释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明确树立文明对话的理念指引,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破解时代之问。深刻理解全球文明对话的时代价值,要把握中华文明强调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阐明文明对话是破...
2025/07/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意蕴,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
2025/07/30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