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概况
孔院动态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传播普及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儒学文献收藏
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
走进孔子
党建学习
热点聚焦
联系我们
孔子研究院
搜索
全站搜索-副本3
请输入关键字查询...
热点聚焦
文明“黏合剂”,在于“大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终绕不开“大一统”观念。以色列汉学家尤锐的《天下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将目光聚焦“思想实力”这一关键变量,试图解开中华帝国“无与伦比的持久性”这一困扰中外学者的难题。当我们把这本书放到学术谱系中对话、审视,能更清晰地读懂“大一统”观念如何成为贯穿中华千年的文明基因。“思想实力”是关键变量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1912年清王朝覆灭,帝制时期的中国走过了...
2025/11/23
徐宝锋 | 汉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指出:“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一重要论断,精准揭示了汉学的文化根源与世界属性,为新时代汉学发展与文明互鉴指明了方向。汉学根植于全球学术沃土,历经千年积淀与跨文化传播,早已跨越地理疆界与学科壁垒,成为世界理解中华文明、开展深度对话的重要桥梁,更演化为连接中外文明的精神纽带,为人类应对时代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作...
2025/11/23
戴森宇 |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六个文化内核
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重要前提。而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源泉,蕴藏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当前在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话语被弃置,文化主体性在哲学理论建构方面的缺位。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内核是我们精准把握文化主体性内涵、巩固文化主体性意识、破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的可靠路径。以人为本:较...
2025/11/22
乔清举 |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战略擘画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就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
2025/11/20
刘越 |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蓬勃发展,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海外巡演引发热烈反响,到电视剧《山海情》在多国播出收获广泛共鸣,再到各类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璀璨绽放,“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东方色彩。 面向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旗帜鲜明地提出“提升中...
2025/11/20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5/11/20
肖贵清 刘世辰 | 新时代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与路
中华文化主体性体现为中华民族在长期文化实践中形成的自省意识、自主态度和创新精神,其“遮蔽—解蔽”的过程是对中华文明“蒙尘—复兴”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反映。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中华文化主体性。新时代,唯有文化自省以客观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创造,坚持文化自主以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增强文化自觉以开辟当代中国马...
2025/11/19
在强化自信自觉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关键着力点。新征程上,应如何立足中华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主性、创造性,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光明日报》特约请...
2025/11/18
陈明琨 | 中华传统经典中的“话语”之道
话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之道。话语既能传播文明、传承智慧,又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甚至能够以一言之力,定天下之势。话语的背后是思想和道理,话语的表达蕴涵着丰富的艺术,话语的传播具有不同的形式,话语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中华传统经典中的话语理论,为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2025/11/17
邵声 |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大的文化力量和丰润的精神滋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专章进行战略部署,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文化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
2025/11/17
全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效能提出明确要求。面向“十五五”,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式...
2025/11/14
与汉学结伴 和中国同行
期待更多国际学者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应邀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61名青年汉学家。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坚持推动不同文明开放...
2025/11/14
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习近平指出,得知你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对此表示赞赏。习近平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11月14日至...
2025/11/14
史守林 | 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激发,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文化建设目标任务不放松,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
2025/11/13
殷玉平 | 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不是零散的、经验的堆砌,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学说;不是书斋里的抽象逻辑,而是源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并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深刻理解其精髓、充...
2025/11/10
樊锐 |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是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篇重要文献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明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必须把握好的重要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
2025/11/07
李书磊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
2025/11/07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蓬勃发展,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海外巡演引发热烈反响,到电视剧《山海情》在多国播出收获广泛共鸣,再到各类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上璀璨绽放,“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东方色彩。 面向未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旗帜鲜明地提出“提升中...
2025/11/06
韩庆祥 |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其文明底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抓手,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以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借鉴,以新的文化生命体...
2025/11/06
徐佳 | 更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文化载体,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炼形象生动、内涵深刻且富于表现力的中华文明标识,形成...
2025/11/05
1 / 14
2 / 14
3 / 14
4 / 14
5 / 14
6 / 14
7 / 14
8 / 14
9 / 14
10/ 14
11/ 14
12/ 14
13/ 14
14/ 14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