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首创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溯历史,书院承载了文化传播、学术研究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教化等功能。它有别于官学,面向平民办学,为平民子弟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范围。书院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传播思想文化。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清代考据学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泰山书院。(资料图)柳萍摄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发现传教非常困难,深受孔子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根本不信什么上帝。利玛窦转而学习儒家经典,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并撰写《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向西方介绍中国思想文化,在欧洲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利玛窦影响,更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将“四书”“五经”及诗歌等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西方,同时著书介绍中国政治、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情况,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
明人游文辉以西方油画技法创作的《利玛窦像》。(资料图) 中新社发 姚俊 摄
泰山书院五贤事迹碑记。(资料图)柳萍 摄
孔祥林。受访者供图
孔祥林,孔子第七十五代孙,研究员,诗人。曾任孔子研究院副院长、世界儒学大会秘书处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现任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孔子思想、孔氏家族和孔子文化遗产研究,曾出版《世界书院研究》《世界孔子庙研究》《孔府文化研究》等10余部著作。
《世界书院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界书院研究”的结项成果,共分为4卷,计110余万字,由孔子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孔祥林主编。该书依托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对书院性质、书院功能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