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庆吉︱《九鸶图》:诗情画意解《论语》

梅庆吉
2025-07-17
来源:《走进孔子(中英文)》2025年第3期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榉溪村有孔氏家庙,我曾到那里参观。村中不但有历史悠久的孔氏家庙,而且有18套古宅,都历尽沧桑,其命名均呈现着浓浓的儒家文化色彩。其中有座九思堂,这几个字激活了我的记忆,想到了古代画家曾用九只鹭鸶寓意君子有九思的事情。

图片

九思堂正堂

从宋代开始,画《九鸶图》的人层出不穷。其中的,指的是鹭鸶,一种大中型涉禽,通体皆白,又称白鹭。也有黑色的,称黑鹭。还有脸白身黑的,称白脸鹭。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白鹭。它因优美的体型、舒展的仪态、洁白的蓑毛,成为人们的最爱,从古到今被文人画家不断歌咏,形之于丹青。可谓代不乏人,代不乏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发现了鹭鸶身上的一种特殊价值取向,因发音一样,就将与孔子所言的君子有九思联系起来,在画面上绘了九只鹭鸶,用以寓意君子有九思。孔子的话见于《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的大意为:观察事物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全面,聆听别人说话时要考虑是否领会了精神实质,与人相处时要考虑脸色是否温和友善,为人处世要考虑是否谦虚恭敬尊重别人,说话时要考虑是否符合事实真相,做事时要考虑是否敬业,遇到疑问时要考虑向别人请教,忿怒时要考虑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获取财物时要考虑是否合于道义。可见,这九思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人行为的方方面面,经常进行九思,你就有可能成为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们现在无法考究是谁最早把九只鹭鸶与君子有九思进行衔接的。但含有深刻寓意的九鸶一出现,就引起了画家们的浓厚兴趣,相关绘画作品形成了一股涓涓细流,一直流淌到了今天。据笔者所查看的资料,这种表现方式至少在宋代就出现了。北宋有位著名诗僧惠崇,他同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且有作品流传至今。惠崇就曾画过一幅《九思图》,很遗憾这幅图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乾隆皇帝写了一首《惠崇九思图》的诗,可以从中窥出个大概:


毵毵飞集碧潭秋,寓意原从鲁语求。

设使昌黎蓦相遇,斯人应亦许同游。


第一句说的白鹭;第二句中的鲁语,指的是《论语》。很明显,此诗就是说绘画者的构思来源于《论语》中的君子有九思。由此推断,这幅画上应该是九只鹭鸶。第三句中的昌黎即唐代大文豪韩愈,他曾写过一篇《白鹭趣话》,对白鹭极尽赞美。而乾隆本人,在其22岁还是宝亲王时,也曾绘过一幅《九思图》,显然是受到了惠崇的影响。

南宋著名画家李迪画过一幅《九鹚图》,是幅长卷,宽34.7厘米,长226.6厘米。指的是鸬鹚,即人们熟悉的善于捕鱼的鱼鹰,通体颜色为黑色,外观并不好看。但根据李迪画上的实际情况,人们认为是鹭鸶,而不是鸬鹚。因为画上的九只鸬鹚,意象上无所指,而九只鹭鸶才可指向君子有九思。故此幅长卷虽然题为《九鹚图》,实际应为《九鸶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李迪《九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诗人李曅,曾写过一首《九鹚图》诗:


何人水墨开毫素,白日晴窗起烟雾。

强将醉眼窥微茫,乃见江南九秋鹭。

两只长鸣一只飞,两只共啄菰米肥。

其余四只梦洲渚,黄芦白苇相因依。

我家曾住苕川上,绿蓑披雨听渔唱。

西塞山边今有无,桃花流水应新涨。

别来几载栖林峦,身欲奋飞无羽翰。

卷图高咏风漠漠,忆尔矶头青钓竿。


其中,两只长鸣一只飞,两只共啄菰米肥。其余四只梦洲渚,黄芦白苇相因依的诗句描述,与李迪《九鹚图》的画面完全吻合,只是李曅把鸬鹚直接写成了九秋鹭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碑刻,正面写的是《皇子安西王盛德之碑》,碑阴是一幅《九鸶图》。刻图的上方有澹然亭三字,字的上方为左史跋文,内容主要是赞扬左思明的贤德,左思明是左史的父亲。右侧中部则有吕纪署名。左思明的名字就源自君子有九思中的视思明。由此可知,左史把吕纪的《九鸶图》刻在碑上,就是想借此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与敬意。吕纪是明代宫廷画家,画风横绝一时。此图是否出自吕纪之手,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但他另有一幅《九鸶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可知他确实画过九鸶。

图片

明·吕纪《九鸶图》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清代宫廷画家冷枚也画过一幅很有名的《九思图》:在一株历经沧桑的柳树下,生活着九只鹭鸶,有的在觅食,有的在高歌,有的在飞翔,有的在小憩,各具形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直接把写成了,其实是告诉人们:我的九鸶就是九思,不用再绕圈子了。

晚清时期的著名画家任颐,字伯年,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海上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海派四杰。他也画过一幅九鸶图,题名为《君子有九思》,更加直截了当。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画面上的九鸶不再是纯粹的白色,而是白色和黑色相间,没有飞翔、鸣叫、觅食等动作,都十分安静,似在思考。画上有题字曰:范湖草堂有此本,戏仿之。”“范湖草堂是任伯年好友周闲的堂号,周闲也是一位画家,可见他曾画过这个题材。

在历史上,画《九鸶图》的人应该很多,只是因为画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无缘看到更多,但有些题画诗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元代有刘崧《题九鸶图》,明代有陈维裕《题九鸶图》、商辂《九鸶图》、王佐《题九鸶图》、程敏政《为乡人张卫幕贵题辽王九鸶图》、朱诚泳《九鸶图为魏大用佥宪题》、李坚《九鸶图为梁尚德题》、张宁《林良九鹚图》、李曅《九鹚图》,清代有朱景英《题龚蕙亩副帅九思图》,等等。这些诗作显然都有具体的画作指代对象。

古往今来,解释《论语》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大多围绕释义、解词和训诂,而用具体物象九鸶来图解君子有九思深奥道理的仅此一章,足见古人对《论语》的研究独辟蹊径,别开生面。诚如明人张子翼在《九鹚莲图》诗中所说:


一诀千金是九思,丹青独羡夺胎奇。

画前若解先天意,始信羹墙有仲尼。


诗人首先肯定《九鹚莲图》绘者的构思是夺胎奇,发人所未发。那是因为在下笔之前就有了了不起的思路,所以人们看到了图上的九鸶,就联想到君子有九思,想到先师孔子。王佐在《题九鸶图》诗中也说:嗟哉君子有九思,貌此雪禽期自规。是说作者在九鸶身上赋予了君子有九思的内涵,所以人们看到了洁白如雪的鹭鸶,就想到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历代的这些画家和诗人们,为《论语》中君子有九思这一章,赋予了独特的解读视角,欣赏之后真是让人过目不忘!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