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文 | 中国古典学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5-08-15
来源:《国学学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学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深远影响,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铺就文化底色、筑牢精神根基
一、 中国古典学是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根基
古典学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西方古典学作为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逻辑、历史、语言等知识的学科体系是西方学术成建制的古老学科西方现代学科体系就是建立在西方古典学基础上的中国古典学以传统经学、子学等为研究对象以经、史、子、集为学术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古典学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音韵、训诂、考据等方法对典籍进行探讨返本开新彰显时代价值中国古典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根基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浸入不断冲击着中国固有文化体系和学术思想在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中国古典学一度被西方思想文化以及学科建制冲击得七零八落但是中国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建设中国古典学的努力比如廖平的经学思想中提出小统大统说”“天学人学”,梁启超用人生哲学定义儒家哲学马一浮主张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这都是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根基地位越发突显中国古典学建设的重要性也越发突出2024 116日至8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 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这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机遇由此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新形势下进行了中国古典学建构的尝试

二、 中国古代典籍视域与现代人文学术发展方向

近代以来学科细化和专业化越来越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学科体系和分类也暴露出弊端一是专业的精深遮蔽了学术研究的宏观视野专业分类越来越细使得学术领域越来越小专业研究越精深专业视野越来越狭窄二是以学科肢解问题许多问题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之中使这些问题只能在学科的范围内获得局部解决而无法整体解决目前解决的办法是进行跨学科研究建设交叉学科分科治学 走向科际融合”。但是,”“交叉 的视野仍然无法突破原有学科的视野
中国古代典籍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区分四大部类中经指儒家经典《书》《礼《乐《易《春秋》是四大部类的核心内容《庄子·天下篇指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由此可用看出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与厚重传统社会中儒家经典中治国的道理、社会的准则、教育的内容、做人的规矩、知识的获得等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古代典籍为学术研究开拓了宏大的视野其所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丰富的思想、经典体系等具有中国独特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思想体系为现代人文学术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为打破过细的现代学科分界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指引

三、 运用中国古典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古典学凝结着数千年来的中国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我们要把脉时代的实践要求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运用中国古典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守望经典推陈出新以中国古典学的概念、范畴、命题等基本元素结合现代学术的运思方式构建既符合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冯友兰的新理学》曾运用理、气、道体、大全这四个儒学元素建构起了新的理学体系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用道、气等建立宇宙论用天人关系、人性论等建立人生哲学用知、名等建立致知论这些都堪称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其次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国古典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学科建设忽视了问题的解决学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解决时代问题但是现代学科建设的细化、专业化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壁垒如国家治理问题按照学科归类会把问题分解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等许多学科之中这样一来单个学科只是解决局部问题,而无法解决整个问题中国古典学却没有将问题固化于某一学科而是从整体上综合地聚焦问题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路是根本性地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的构思我认为未来的知识体系需要改变当下的重学科轻问题现状突出问题和问题意识结合中国古典学的宏大视野以解决问题为方法论和价值追求回答时代之问建构符合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
最后融通中外优秀文明成果打造新学术形态中国古典学是在同其他文明、文化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国古典学历经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的百家争鸣经历过伊儒会通”,经历过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等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学融通中外优秀学术成果集萃了古今文化精华面对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应延续中国古典学的开放品格善于融通中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学术形态在兼收并蓄中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徐庆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来源:《国学学刊》二〇二五年第一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