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尚需清醒认知的是,新征程上我们依然面临众多的文化风险与挑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与持续递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挑战,深剖难题,及时谋篇,善于布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鲜明的评价,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以来始终不变的传统文化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为清醒而深刻。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
十几年来,我们党持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其评估和定位愈发彰显历史感与时代感的高度融汇,可简要概括为“五个明确”。
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党的理论创新之“根”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其中极为宝贵的经验,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
这个重要论断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理论创新绝不意味着数典忘祖,更不是推倒重来,它是返本开新与守正创新的高度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理论创新和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正是在此孜孜以求的探寻中,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虽然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并未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其作为更为基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力量的“实际”的意义在较长时间没有完全开显。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与任务的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进一步与文化或文明更深入地结合。与之相应,与文化或文明相结合,也必然意味着与文化或文明的表现和结果相结合。换言之,在“第二个结合”中必然包含着对“第一个结合”的要求。这意味着“第一个结合”中的实际是“自在”的实际,那么“第二个结合”里的文化或文明则是对实际的“自觉”。故而“第二个结合”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为“第一个结合”延伸了历史的规模,拓展了文明的纵深。
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条件
早在2013年11月曲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何其长远,且何其艰难,不仅需要物质的发展、社会的安定、生态的良好,也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该宏大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延伸夯实根基
毫无疑问,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迈步前行的同时,还不忘以承载古老文明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身份,时时回望来时路。借助回溯式的研究提炼,我们经由“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品格的民族,中华文明是自成体系的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唯有在此视域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之意蕴所在。
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前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我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是其精气神凝聚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大来源,“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定位亦举足轻重,它既是前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是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多样态的载体,在寻常日用中彰显且坚定了文化自信。如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和文明的璀璨明珠,“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再如,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与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明确指出要注重提炼概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中国文化基因及其理念体系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关键内在因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我们进行“基因测序”从而树立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依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该问题高度关注,逐渐成为研究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热点。
一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二是“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从而保障诸多基因得以形成合力甚或化学反应,为相关领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三是注重提炼当前中国精神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要素。
四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还存在不少需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之处
更为客观而务实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首先,我们承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其次,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方针遂在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