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吕氏春秋》中的孔子观

姚海涛
2025-09-18
来源:《走进孔子(中英文)》2025年第4期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其历史地位在二千多年中不断累积而奠定,其形象、思想既通过《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来展现,又经由其他先秦诸子著作得以印证。为更全面认识孔子,特探寻《吕氏春秋》中的孔子观。

图片

孔子燕居像

《吕氏春秋》被视为杂家作品,极具他者视角,对认知孔子有特殊价值。其论及孔子七十六处,孔丘三处,仲尼二处,孔、墨七处,共计约八十八处,分列于三十九篇之中。《吕氏春秋》擅长以事明理,载录孔子故事,又有孔子闻之曰式的点评,涵盖孔子对某些人物、事件的评论。这些记述大多可与先秦典籍相参证,丰富了孔子典故来源,使得孔子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梳理《吕氏春秋》中的孔子观,大致有为君之道、为臣之道、自处之道、礼义之道四大维度。


一、为君之道


(一)至公之道

天下国家,皆须治理。治理在君,故有为君之道。君道当至公无私,是为至公之道。公正无私是天下治理之枢要。《吕氏春秋》讲到一荆人丢弓,却不找寻。因他认为,荆人丢弓,荆人捡到,何必寻找。孔子听后,说如果去掉字更佳:人丢弓,人捡到,不必寻找。老聃听后,说再将字去掉则更妙:弓丢了,定在某地,何须寻找。老聃是至公典范,孔子次之,荆人又次之。三人代表三重境界:荆人局限于国,孔子局囿于人,老聃则复归于自然。视老聃所言为至公境界,凸显出道家基调。为君当效法天地之至公: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吕氏春秋·贵公》)《吕氏春秋》以老聃之自然为至公之道,认为孔子以人为本,为政以德,尚未达到至公境界。

(二)德义之道

为君之道,莫如以德行义。舜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树立了德治典型。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吕氏春秋·上德》)《孟子·公孙丑上》亦载此语,文辞稍异,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君主若通晓以德治国真谛,孟门、太行山也算不得险峻了。以德治国效率之高,堪比驿站传递命令之快。

图片

《吕氏春秋》书影

站在自然为至公之道的立场上,《吕氏春秋》从治身开始,将为君之道层层拓展开来,达于家国天下。如此一来,既有儒家修身治国的影子,又秉持了道家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虚君而实臣的原则。在此,孔子变身为兼容儒道的人物。一方面,孔子从《诗》执辔如组引申出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吕氏春秋·先己》);另一方面,孔子大谈顺应自然: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吕氏春秋·先己》)孔子一人分饰两角,会通儒道二家,环形外推,由堂上而天下,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反映了《吕氏春秋》既树立儒家思想的根基又皴染道家无为的色彩。

(三)任人之道

人才未被任用之前,无法预先自证其能力,这就需要君主具有敏锐判断力,是为任人之道。孔子虽为人中翘楚,彼时却不为人所知,曾被民众误解。他初在鲁国任职,鲁国人怨恨地唱:麛裘而韠,投之无戾。韠而麛裘,投之无邮。(《吕氏春秋·乐成》)从歌词可见,鲁人鄙薄孔子,认为他可有可无。三年之后,政绩大显,男女别途,道不拾遗。孔子之大智,别人难知晓。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亦所谓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吕氏春秋·乐成》)。君主用人当有独立判断,不可一任民众诽议。否则,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即使孔子、子产般杰出的人物,也难逃怀才不遇的命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用他人,当扬长避短,不可求全责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季孙氏把持鲁国国政,孔子不得不接受其俸禄,以便进言尽职。鲁国人因此责备孔子。孔子解释说,龙在清水里吃,在清水里游;螭在清水里吃,在浊水里游;鱼在浊水里吃,在浊水里游。我比不上龙,但比鱼好,大概像螭吧。想要立身扬名,哪能处处合规,无愧于心罢了。士人欲建功立业,要与时屈伸,通权达变。

(四)内外之道

一国之治,有内政与外交,是为内外之道。治国于内,可立威于外。内政是最好的外交。楚国士尹池出使宋国,见到司城子罕西边的邻居积水流过他家院子,也不阻止,心生奇怪。问过才知,子罕体谅邻居生活方便之故。当楚王想攻打宋国时,士尹池劝阻说,宋国国君贤明,国相仁慈,绝难成功。于是,楚王放弃攻打计划。孔子听后感慨道: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吕氏春秋·召类》)只要国家治理好了,外患便会止步于国门。


二、为臣之道


(一)举荐之道

君臣关系是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关系。君主治国需臣子辅佐,故有为臣之道。治国安邦需贤才,而贤才来自举荐,是为举荐之道。当晋平公问询谁适合当南阳令时,祁黄羊推荐仇人解狐。过了一段时间,平公问谁适合当军尉,他推荐儿子祁午。孔子激赏祁黄羊举荐,云: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吕氏春秋·去私》)祁黄羊无论是对于仇人,还是儿子,皆毫不避讳,纯以能力来评价确定是否适合某职位,是公正无私举荐人才的典范。

(二)遇合之道

君主各有所好,士人遇合无常,是为遇合之道。在合适时机遇上合适君主,士人才能大展才能。孔子周游列国,辗转天下,谒见八十多位君主,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人。国君若得到其一人来辅佐,就能实现国治民安。可惜的是,孔子率众弟子周游,仅做到鲁国司寇之职。不任用贤人是周代灭绝的原因,也是诸侯国大乱的缘由。

图片

“孔子列国行”雕塑

能否为君主任用,具有或然性,遇合无常。比如,周文王喜欢菖蒲做的腌菜,孔子听说后尝试,皱眉才能吃下去,三年之后,才习惯吃这腌菜。(参见《吕氏春秋·遇合》)人人皆有脾气秉性、喜好与偏颇,想要克服,确实不易。

(三)知人之道

自处为难,知人亦不易,是为知人之道。孔子穷乎陈、蔡之间,在粮食匮乏、食不果腹之时,偶然看到颜回将手伸向锅里抓米吃。当饭端上来时,孔子故意说,我梦见了先君,食物清洁的话,请祭祀先君。颜回说,食物已经不洁了。刚才烟尘掉到锅里,扔掉太可惜,我抓出来吃了。

孔子感慨道,学生们请记住,眼睛与心都不可靠,了解一个人不易。人的耳、目、心智皆有其局限性,只有达到耳聪、目明、智公,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参见《吕氏春秋·任数》)孔子亦有误会颜回之时,由此可见,知人不易。

(四)沟通之道

人与人之间交流以了解彼此,是为沟通之道。言语可以传达思想,但不是唯一通道。孔子会见温伯雪子,没有对话就走出来了。子贡奇怪地问,您想见温伯雪子,见了为何不讲话?孔子说,像他那样的人,只看一眼就知是有道之人,何需言语!(参见《吕氏春秋·精谕》)这里将二人交流视为圣人相知,圣人相知不待言,凸显了孔子识人眼光之犀利。言语的最高境界是抛弃言语,默契神会,作为的最高境界是无所作为。

(五)察微之道

常人知近,圣人虑远。远虑能明察秋毫,是为察微之道。据鲁国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为奴仆,有人如能赎回,可到国库支取赎金。弟子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人后,却推辞不取赎金。孔子说:端木赐,你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被赎回了。取了赎金,无损自身之行;不取赎金,反而有碍他人之赎。子路拯救了一名落水者。落水者送来一头牛表达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拯救落水者了。(参见《吕氏春秋·察微》)孔子可谓识微知远,见微知著。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六)贵因之道

做事凭借外物,因应情势,是为贵因之道。禹因水之力而平治洪水,尧则因人之心而禅让帝位,汤、武因民之欲取代夏、商。孔子、墨子则因应客观情势,道弥子瑕见釐夫人,锦衣吹笙见楚王。治国理政,建功立业,要有大局观,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陈澹然:《寤言·迁都建藩议》)。安危荣辱取决于目标是否远大,致力于功业还是享乐。

《吕氏春秋》借孔子之口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在屋檐下筑巢,母鸟哺育幼鸟,自得其乐,自以为安。即使烟囱破裂,燃烧了头顶房梁,燕雀依然面不更色,这是为何?因为它压根不知大祸已临头。作为臣子,应当避免燕雀之识。(参见《吕氏春秋·务大》)凡事从全局出发,树立大局观,以整体主义视角,先解决主要矛盾。既要目标远大,又要脚踏实地。如是,虽不及期望,但已出众人远矣。


三、自处之道


(一)处穷达之道

无论穷达,皆须自处,谋事在人,故有自处之道。穷达有时,又有处穷达之道。《吕氏春秋》载,在遭遇陈蔡之厄时,孔子师徒曾七天无粮食吃,靠野菜充饥。此可与《孔子家语·在厄》《论语·卫灵公》相参看。弟子们病病恹恹的,孔子却弦歌不辍。子路与子贡讲,先生在鲁国被逐,在卫国隐居,在宋国习礼树下遭伐树威胁,在陈蔡之间又绝粮,杀先生无罪,辱先生不禁,先生却弦歌鼓舞。君子不顾廉耻到了这种地步了吗?颜回听后,告诉了孔子。孔子不高兴地推开瑟,让子路与子贡进来。子贡说,先生到此境地,可称之为穷了吧!

图片

《孔子家语》书影

孔子答道,君子之穷达,当以道为标准,固守仁义之道,虽遭乱世之患,未可谓穷。求仁得仁,又何怨?在孔子看来,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德,足矣。他以桓公在莒、文公在曹、越王在会稽所遭受的屈辱自勉,以化解陈、蔡之厄。(参见《吕氏春秋·慎人》)孔子自处有道,不以穷达为意,穷亦乐,达亦乐。

(二)居忧患之道

忧患常与生存联系在一起,孔子曾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吕氏春秋·慎大》载,赵襄子打了胜仗,攻下两座城,并不高兴,而是忧虑品行与蓄积能否匹配这胜利,保持了胜不骄、败不馁的作风。

孔子听后,预测赵氏大概要昌盛了。战胜对方并不难,难的是守住胜利。齐、楚、吴、越,哪个国家没有胜利过呢?有道君主才能保住胜利果实。孔子力气很大,能举起门闩,却不肯以力闻。墨子善于攻守,使公输班折服,却不肯以善于用兵为人所知。人贵自知,于顺境之时,常存忧患之心,才能从弱小走向强大。


四、礼义之道


(一)职分之道

礼义为孔子重要思想,故有礼义之道。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吕氏春秋·异用》),示范了如何得体地表达贵贱与亲疏的礼义。贤者之事,必当理中义,是为职分之道。亡国之君不合礼义,有悖常理,值得镜鉴。纣王设酒池肉林,挖比干之心,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商朝遂亡。

《吕氏春秋·不苟》载,武王伐纣之时,披挂甲胄,手执武器,忽然袜带掉落,五位辅臣随侍左右,无一人为之系带。武王虽行动不便,但只得自己去系。孔子认为,这正是五人成为王者辅臣的原因。辅臣职责不是为王者做系带子之类的琐屑事,而有更重要的事:辅佐王者建功立业。五辅臣忠正耿介,无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保持了臣下当有的操守。

(二)功利之道

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楚国人次非能够据义以行事,舍身赴江水,刺杀蛟龙,得到孔子赞赏。重礼义、轻功利是孔子的一贯主张,是为功利之道。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面对楚众我寡的局面,询问取胜之法。咎犯对以诈伪之道。当问雍季时,雍季却认为诈伪之术属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并非长久之计。由于形势紧张,文公采用咎犯之策战胜强楚。可当回国论功行赏之时,雍季首功,咎犯居后。大臣们认为,城濮之功全是咎犯之谋,如此行赏,实为不当。文公却说: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吕氏春秋·义赏》)

孔子评价说,危难时刻用咎犯所言之诈术,足以却敌,赏赐之时尊重贤者雍季,足以报德。文公虽然在礼义与功利问题上没有始终如一,却足以成为一霸。一时之务是权宜之计,百世之利才是长久之计。在礼义与功利之间,在百世之利与一时之务间,在礼义之道与诡诈之术间,有贤德的人会毅然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三)诚信之道

上至国家,下到个人,应当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是为诚信之道。信主要指诚实不欺、真实无妄。诚信能够降低交往成本,使事事可知,人人可信。君子之所以受人爱戴,原因在于遵信行义。孔子占卜,得贲卦。子贡以为吉,孔子认为,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要黑白分明才好,贲卦斑驳不纯,所以不吉。

孔子经常讲忠信。信与直的关系如何处理?《论语·子路》曾记载,叶公对孔子讲,他家乡有个性格的人,父亲偷了羊,儿子告发。孔子不认可,指出,真正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图片

《圣迹图·叶公问政》

《吕氏春秋·当务》接续并充实了这个故事。偷羊事发,官府抓了父亲要处死,儿子要求代父受刑。行刑之时,儿子诘问道,告发父亲不是诚实吗?代父受刑不是孝顺吗?如果诚实、孝顺的人都要杀掉,楚国还有配活着的人吗?楚王于是不杀他。孔子评论说,这个人讲的诚信太奇怪了,利用父亲两次捞取名声。像这种诚信,不如不讲诚信。

(四)忠孝之道

孝亲与忠君联结着父子与君臣关系,是为忠孝之道。《吕氏春秋·至忠》篇言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权勋》篇则有小忠、大忠之辨。忠且孝是君子之行的最高标准。忠孝一体,忠自孝始。从子女对父母的血缘之孝,可迁移到臣对君的职分之忠。正如《后汉书·韦彪传》所引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正因如此,故可言孝道为治国之本。

《吕氏春秋·孝行》篇载录了曾子闻于孔子的孝道思想: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此内容与《孝经·开宗明义章》《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所言相似,又与《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异曲同工。其所论孝子之道分为养、敬、安、卒四个层次,贯穿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当善始善终。善养者有五道: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养是最低层次,敬才是更高层次。


结 语

《吕氏春秋》中的孔子主要是思想家和政治家。此书中的孔子有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有时游离于儒、道之间,有时身兼儒、道二家,以托举道家思想。孔子推崇人本主义式的德义善政,任人不是求全责备,而是通权达变,视内政为最好的外交。孔子主张以能力举荐人才,认识到遇合无常,知人不易,不仅有言语之知,更有默契神会。孔子倡导识幽察微,贵因乘便,可处穷达,可居忧患。孔子赞成职分与权责明晰,兼顾礼义与功利,知行合一,讲究诚信,忠孝两全,知生达死,重情重义。

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形成,并在历史中嬗变。在不同典籍与不同作者那里,往往会取不同面向而有不同的诠解。《吕氏春秋》对孔子的多元诠释,与其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有关,与该书集成汇纂的性质有关,亦与该书含有极大的政治上的意义(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的创作动机有关。总之,《吕氏春秋》塑造了不一样的孔子形象,拓宽了孔子思想的历史之维,展示了孔子思想之博大与多面。呜呼,孔子至圣,后人总能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这就是孔子的永恒意义之所在。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