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的超越思想直接关乎天人关系问题。从儒学史看,内外超越各有隐患:宋明以来,内在超越的完备发展潜藏着人对天的僭越,而西周时期流行的外在超越则存在天对自主之人的否定。究其根源在于:形而上学的“大全”执念导致两种超越具有合一的趋向,即先验哲学的内在超越与超验神学的外在超越为达到完备而相互侵吞。这意味着,唯有放弃“大全”执念才能根本克服内外超越的隐患。这在孔孟思想中体现为内外超越各司其职、协调平衡:内在心性作为超越既有经验的先天能力,确立了自主之人的先验根据,即“自得”;外在天命作为心性承载的最高价值,确立自主之人不断超越的旨归,即“事天”;二者协调相剂即“率性”。这为当今重新协调天人关系、恰当安顿自主之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内在超越;外在超越;天命;自主;大全
正文
参考文献
1.近年研究超越问题的成果很多,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有:赵法生《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赵法生《论孔子的中道超越》,载《哲学研究》2020年第4期,第62-71、78页;赵法生《内在与超越之间--论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载《哲学动态》2021年第10期,第61-70页;黄玉顺《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载《学术界》2020年第2期,第68-76页;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载《东岳论丛》2020年第3期,第160-171页;黄玉顺《“事天”还是“僭天”--儒家超越观念的两种范式》,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第54-69页。
2.参见黄玉顺《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载《学术界》2019年第12期,第68-76页。
3.[德]卡斯培著,罗选民译《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4.参见郭萍、黄玉顺《宋儒“立极”与“立身”的开新面向》,载《中州学刊》2021年第3期,第104-111页。
5.参见郭萍《儒学现代转型的“引桥”--宋明儒学的时代性再认识》,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7期,第65-72页。
6.黄玉顺《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载《东岳论丛》2020年第3期,第166页。
7.需要注意的是,西周时期,每个人所承载的并不是个体主体价值,而是宗族主体价值。
8.赵法生《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5页。
9.[美]休伯特·德雷福斯、[美]西恩·多兰斯·凯利著,唐建清译《万物闪耀:在世俗时代过有价值的生活》,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2-13页。
10.黄玉顺《“事天”还是“僭天”--儒家超越观念的两种范式》,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第54-55页。
11.[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1957)》,载[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831页。
12.参见孙周兴《海德格尔与作为形而上学的神学》,载《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5-76页。
13.参见孙周兴《海德格尔与作为形而上学的神学》,载《哲学与文化》第33卷第2期,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23-35页。
14.[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尼采》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79页。
15.[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1957)》,载[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834页。
16.因为我们必须假设有一种摆脱了感觉世界的限制而依据理智世界的道德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即自由,否则实践理性就不能以“至善”作为它的最高理想。
17.精神生命不断延续的能力。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今生今世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至善”,所以必须假设灵魂不朽,以保障“至善”的实践上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先验条件。
18.为了保障德福一致实现,必须假设有一个上帝,它使感觉世界的幸福与理智世界的德性协调一致而达到圆满“至善”。
19.[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1957)》,载[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833页。
20.[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46页。
2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83页。
22.郭萍《殷周之变:中国自由观念的起源》,载《宁夏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第53页。
23.林安梧《关于先秦儒学“人性论”的一些讨论--以孟子和荀子为核心的展开》,载《齐鲁学刊》2022年第1期,第7页。
24.郭萍《超越与自由--儒家超越观念的自由人性意蕴》,载《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第149页。
2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2页。
26.[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11页。
27.牟宗三说:“不以相好相知为满足,更进一步,不再要求向上攀援天道,反而要求把天道拉下来,收进自己的内心,使天道内在化为自己的德性,把人的地位,通通参天地而为三的过程,而与天地并列而为三位一体,换句话说:把天地的地位由上司、君王拉落而为同工、僚属。”(牟宗三著,罗义俊编《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7-38页)
28.[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204页。
2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5页。
3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45页。
31.张舜清《性命攸关:孟子生命伦理的义理逻辑和精神》,载《齐鲁学刊》2022年第4期,第10页。
32.[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6014页。
33.[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5346页。
3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第45页。
35.语出[汉]陆贾《新语·道基》:“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汉]陆贾《新法》,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页)
3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载[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第3527页。
3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38.黄玉顺《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23页。
39.参见郭萍《人神的变奏--论自由主义与基督信仰》,载《哲学与文化》2021年第8期,第103-118页;[美]梯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94页;周玄毅《试论英国早期启蒙哲学的自然神论背景--以上帝观念在约翰·洛克哲学中的地位为例》,载赵林、邓守成主编《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39页。
来源:《周易研究》2024年第1期
作者:郭萍,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